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出了大事,他把两个儿子叫过来,说我有两个特别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我帮过他很大的忙,而另外一个帮过我很大的忙,你俩赶紧去找他们求救吧! 于是老大就去找了父亲曾经帮过的人,老二找到曾经帮助过父亲的人。 你觉得谁能得到帮助呢? 按道理说,老大找到的人,受过父亲的恩惠,出于感激和报恩,应该给老大提供帮助;老二找到的,是一个已经帮过父亲的人,其实并没有再帮他的义务。这么说来,老大获得帮助的机会比较大。 但事实正好相反,那个帮助过富翁的人再次对老二又伸出了援手;那个受过帮助、应该报恩的人,却无情地把老大赶出了家门。 这是为什么呢?
1、 你帮我,有什么企图? 很多年前有个感动中国的慈善者丛飞,资助过183名贫困儿童。后来他得了癌症,因为没钱治病陷入了困境。
当时丛飞的老婆怀孕5个月,不仅要担心老公的身体还得为医药费发愁,但这都不是最上火的。 最上火的是什么?很多被捐助者连一句表达关心的电话都没打?怎么可能呢,当然是比这糟糕多了…… 有个受资助的学生家长把电话打到了医院,就为了质问丛飞。 “你不是说好把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 ……“我病了,挣不了钱。” “什么时候能治好?什么时候能出来挣钱?”…… 如果以为这是丛飞碰上的唯一奇葩,那你又大错特错了。被资助者里奇葩多了去了,先举两个例子。 例一,李某,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搭理丛飞。知道丛飞生病后,李某一声都没吭。 但有一次李某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特别不高兴。 这回他立马吭声了,要求丛飞跟记者联系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丛飞的朋友林燕气不过,打电话问他为什么必须删掉? 李某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是大学老师,这事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他把被资助过的事情当成了耻辱! 林燕气得一整夜没睡着,第二天见到丛飞才知道,他也失眠了一晚上。 例二,小A。因为丛飞给她找的工作不满意,也是就此失去联系。 记者有一次采访,问她是否得到过丛飞的资助?
她说:“我是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记者说,“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小A最后以太忙为由,不但不出钱,连看一眼也不肯。 就算丛飞的心像开水一般滚烫,这会也该觉得有点凉吧?
可丛飞在去世的十天前提出停止治疗,希望能把这些钱用到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死后还把眼角膜捐献出来,完成最后的爱心之举。 他捐献的眼角膜让5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他到底有什么“想法”非要这样帮助别人?
他的妻子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可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这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弱点。”
为什么有人即便两肋插刀也要去帮助别人,哪怕这个人素不相识;而有人即便举手之劳也懒得抬抬手,哪怕这个人恩重如山?
可以接受帮助,不能提供帮助,也不懂感激,就只是因为穷吗?
2、 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医生,玛莎·斯托特见过太多善良的人被无良的人伤害,所以她决定站出来提醒大家。她写了一本书,教人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者”呢?在咱们以前的观念里,一说反社会那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玛莎提醒大家,其实还有很多隐藏得非常好的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这些人更擅长杀人于无形。 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制造伤害,却常常显得非常理性,而且很有说服力,明明是他们错了,搞得你还觉得是自己出毛病了; 他们产权的概念很差,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是他的,你的也是他的;只要他们喜欢随时都可以占有任何人的任何东西,在他们的字典里,压根没有偷窃这个词; 他们特别喜欢坏消息,不仅想传达坏消息,还想亲眼看到坏消息带来别人的痛苦,你越难过他越开心;要是好消息,他恨不得赶紧吞下肚子不让你知道; 而且他们老是故弄玄虚,明明是自己想损你,还说大家都这么认为; 他们热衷批评和攻击性言论,为达目的从不介意撒任何慌,发毒誓证明自己也无所谓,比如我要是撒慌你就死舅舅…… 长期生活在反社会者身边,不死也得脱层皮。
丛飞的弱点,就是不善于识别这样的人。有一个女孩主动找上门来,说你不是大慈善家吗?我很穷,你一定要帮我。丛飞立刻就答应了。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这个女孩的话,就会发现她的开场白很奇特。凭什么我是慈善家就必须帮你?这个逻辑很混蛋,就像:A是你有钱,B是我没钱,由此推导出C,你得把钱分我点! 这不仅是狡猾的道德绑架,还是一种掠夺式的攻击。你如果不帮我,就是你没有同情心。这种人,从开始就不能帮。 果然,后来她竟然要求购买价值几千元的MD听音乐。不是说不能听音乐,但是你自称连学都上不起、饭都吃不上,还要求别人买这个你觉得合适吗? 但丛飞老老实实地给她买了,他在客观上其实纵容了这样的人。 没有一双慧眼和保护自己的心,就会像东郭先生一样,善良也能沦为助纣为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3、 如何对待反社会人格者? 作为反社会人格者的朋友是最倒霉的,因为他们最喜欢也最善于利用“朋友”。 是什么造成他们这样? 一个被父母抛弃或虐待的孩子,长大成了反社会,这个很自然,我们能够理解。比如有些人的确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好的爱和教养,或者经历过可怕的创伤。 可有些人是天生如此,就算从没被辜负和伤害过,谁都没欠他,他也就是恶。这你能相信吗?不是人之初,性本善吗? 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就是没有一丝爱和怜悯心。既没有感情,也无法遵守社会规范,缺乏道德和良心。而且,有的人就是基因决定的,这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病态人格。 所以,一定要收起无谓的同情心。 不要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关心,所有人都会变好;也不要以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有些人真的是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害,这样的人不配得到同情。 虽然他们可能只占人群的4%,但善良人的问题是无法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的,所以才会轻易被骗、被伤害。 遇到这样的人,你所知道的一般交往常识和感情规律都不好使。如果还想全身而退,只有遵循以下原则,这是玛莎研究了25年反社会人格后给出的中肯意见。 首先就是要有心理准备。你必须知道有的人就是披着人皮的狼,他们和普通人真不是一个物种。你会和禽兽讲道理吗,不会吧? 其次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有些人虽然表面完美,但你还是能隐隐感觉到不对劲。实在太过善良或者没有足够的判断力,那就相信概率吧。一个人再三再四伤害你或者别人,那就没必要一次又一次原谅。 要是你坚持要保持心肠的超高软度,那就等着被大灰狼吃掉吧!顺便说一句,这些人还最擅长装可怜和拍马屁。 最后,遇到这样的人千千万万不可恋战,你是不可能战胜一个没底线的人的。保护好自己,好好活着才是最好的报复。
4、 保护辛德勒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和反社会人格截然相反的社会人格者。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辛德勒本来是个可以沉溺于金钱和美女中的成功商人。但亲眼目睹无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特别是纳粹军官阿蒙的暴行,激起了他的良知和愤怒。 在影片里,你可以活生生地看到亲社会人格(辛德勒)和反社会人格(阿蒙是暴力型的)的鲜明差异和不断碰撞。
阿蒙可以一言不合就开枪杀人;识破辛德勒拿赚钱当幌子实际是要行善的 “想法”以后,他恼羞成怒,自己不善也不希望别人有善心;
对心仪女孩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囚禁和暴打,在战争结束时幻想着给她的最好结局就是带到树林里处死; 而辛德勒,为了救毫不相关的犹太人,倾家荡产,花光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可他本来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啊,到底凭什么?一样经历着战争,他和阿蒙怎么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 当无缘无故就被人打击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至少存在着两类人,一类人永远不会因为你值得而帮助你,你帮过他他也不会心存感激,即便他伪装成你最好的朋友,甚至口口声声说爱你; 而另一类人从不因为你不值得利用就不帮助你,他们像钻石一般纯净,像大熊猫一般珍贵。 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电影的结尾,战争终于胜利,犹太人获得了解放,但是救他们的辛德勒因为曾经的纳粹身份却不得不去逃亡,临别时众人送给辛德勒一枚戒指。 戒指上镌刻着一句希伯来文,“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