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楼主: 蒙大教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史] 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战神韩信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09:01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5) 背水一战



    四、奇袭破魏


    彭城大捷之后,项羽把刘邦当作主要目标。他调整兵力,联合了齐、赵、魏等国和九江王英布准备南北夹击,直捣关中。正在这时,归属刘邦的魏王豹见刘邦势衰,起了叛逃之心,与项羽联手,计划从侧面夹击刘邦。

    魏王的领地在河东,西进威胁关中,南下可切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因此在和项羽决战前,刘邦必须解决魏王豹的问题。他先派辩士郦食其前去劝说。魏王豹对刘邦平时傲慢无礼的态度极端厌烦,不愿与使者相见,郦食其无功而返。不得已刘邦只能再次起用韩信,任命他为左丞相和大将,和曹参、灌婴等率兵击魏。

    魏王在黄河沿岸布有重兵防守,设防严密而无懈可击。韩信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渡过黄河。汉军手里只有一百只旧船,如果强行渡河,必定伤亡巨大,胜败难料。韩信使用了“陈船蒲坂,木罂渡军”的妙计。他兵分两路,一明一暗,明的是往蒲坂方向的队伍,由灌婴带领,一万兵马和一百多只船在临晋关对岸排开阵势,摆出要渡河的阵势。魏王豹见汉军陈船蒲坂,立即打乱部署,从其它地方调了许多兵马,严阵以待。

    另一支队伍暗中行动,来到北面一百多里处的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夏阳古渡是龙门关到蒲津关之间最好的一个渡口,河面开阔,岸低水缓,容易行船,而且有二十里平川,便于集结军队。韩信到达夏阳之后,不用船只渡河,而是找来各种容器,砍伐木头,用木头把瓦罐夹起来,用绳子固定,制成木筏。

    渡河行动则等对岸敌兵有一部分被调往蒲坂后才开始,没有惊动魏军,渡过河后直接奔向安邑,迅速攻占了安邑。

    安邑是军事重地,魏王豹不得不回兵相救。魏军一撤离蒲坂,汉军立即渡船过河,迅速占领了蒲坂。先后渡河的两股汉军将魏王豹的大军夹击于蒲坂与安邑之间。安邑城下,魏军大败而逃,曹参紧追不舍。魏军逃到东垣,曹参也跟踪而至。魏军残部全部被灭,魏王豹也被生擒。接着,韩信又北上攻占了平阳,一举平定了魏国所有地盘,前后不到一个月,就把强大的魏国灭了。

    自此,人们称夏阳古渡为“木罂渡”或“淮阴渡”。

    “木罂渡河”一役也是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渡河的方式奇特,其战略步骤更是奇妙,先“声东击西”,击西之后再次击东,使对手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一般来说,某一计谋成功之后,众人会引以为戒。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而军事奇才韩信能二施“暗渡陈仓”之计,堪称一绝。

    韩信平魏解除了汉军侧翼的威胁,使关中后方更加稳固,也使得项羽的右翼进攻无法实施,缓解了荥阳战场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韩信作战一向以破兵为主,消灭敌人的主力而不是单纯占领城池,所以他取得的地盘一般都很稳固,不会出现得而复失的情况。

    魏国刚灭,刘邦立即派人前来调走了所有被俘的魏国精兵及缴获的大量物资,名义是支援荥阳战场,更重要的原因是抑制韩信的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09:29 | 只看该作者
五、巧收赵燕

    韩信灭魏拔掉了扎在汉军背上的芒刺,但黄河以北地区代、赵、燕、齐等诸侯国雄踞一方,与楚联合对抗汉军。汉军正面战势不利,荥阳两次失守。艰苦的拉锯战使得刘邦一度想放弃荥阳。

    韩信分析了客观形势,主动请缨带三万兵马北上对付燕赵代齐,断绝它们和楚国之间运送粮草的通道。如果收服这些诸侯,汉对楚就形成了两面夹击的势态。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正面持久防御和侧翼进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对这种高超的战略刘邦一时还难以理解,但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便点头同意。他将魏国划归河东郡,把张耳派给韩信做助手,监视韩信的举动。

    汉高祖二年的闰九月,韩信领兵北上。他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是代国。一年前,刘邦让赵国出兵攻项羽,陈余提出杀掉张耳就同意出兵。刘邦就找了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杀了,骗取陈余出兵助战。后来陈余发现被骗,就背叛了刘邦。当时代王陈余不在代国,而是跑到赵国去当相国,帮助赵王治理国家,代国的事务由相国夏说代理。代国国小兵弱,不堪一击,韩信长驱直进打败代军,俘获夏说,攻下代国。

    但是赵、代一体,真正有实力的是赵。要保全胜利必须灭赵。就在此时,刘邦又派人来接收军队,补充荥阳战场的需要。这次不仅带走了俘虏,还釜底抽薪将大将曹参及其军队也一同调回荥阳。

    韩信不想半途而废,请求允许就地组建军队继续北上击赵,刘邦难以拒绝,拨了少许兵力给韩信。不过等韩信重新组织好兵马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赵军已经布兵防守、严阵以待。

    赵国占据之地易守难攻,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是天然屏障,进入赵国唯一的入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此处是大峡谷,两侧山壁夹峙,道路狭窄,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列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通过这个大峡谷,军队必然排成一条长龙,首尾之间不能相互照应。只要赵军在另一端出口处设下微弱兵力把守,外敌就难以深入赵地。而且井陉口的出口处还有一条湍急的河流,这表明,进入赵地后,从井陉口退出也很不容易。

    陈余计划把韩信兵力一网打尽,没有派兵控制隘口,而是在隘口之东较远的地方聚集了二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就等韩信的军队完全过了井陉口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将汉军歼灭。如此完美的计划,却被一位高人看出了破绽。此人便是陈余手下广武君李左车(李牧之孙)。

    李左车认为韩信一路乘胜而来,其势锐不可当。不过,“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千里之外给军队输送粮食,士兵就得挨饿!现打柴做饭,士兵就会吃不饱。这正是汉军的弱点所在。井陉口的通道狭窄,汉军粮草给养在后。如果安排兵马从小路断其给养,等军队过了井陉口,再派兵坚守隘口,不让兵马后退,汉军就陷入进不得入赵、退不能返回的两难境地。用不了十天,汉军就不攻自破。不过,陈余欣赏的理念是“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史记‧淮阴侯列传》),李左车的建议被搁置一旁。

    韩信听说此事,心中大喜,马上部署行动。半夜时分,点了两千轻骑带着汉军的红旗隐蔽在赵军军营附近,又命令其余的士兵先进食,准备出发,并告诉大家打败赵军再吃早饭。

    听到大将军的命令,士兵们一脸茫然,当时汉军仅有三万人马,如何能打败二十万赵军?而且还说打完仗再吃早饭!大将军肯定不是在说梦话吗?

    韩信没有理会众将半信半疑的目光,他指挥一万士兵先从井陉口进去,背水安营。他识破陈余的计谋是想把汉军一举歼灭,所以不见到全部汉军是不会前来骚扰的。情况果然如韩信所料,一万士兵顺利地安顿下来。

    天亮之后,韩信大张旗鼓地进入井陉口,在河边背水列阵,然后向赵军叫阵。陈余见汉军人少,自己又占据靠山临水的地形优势,于是率精锐部队蜂拥而出。 两军交手片刻,韩信佯装败逃,战鼓和旗帜都来不及带,七零八落丢了一路。陈余一见,愈发觉得胜券在握,当即下令全营出击,生擒韩信。那埋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两千汉军乘机冲进去把军旗全换成了汉军红旗。

    这边韩信与水边的一万军士会合,和追来的赵军背水而战。因为无路可退,汉军个个殊死拼搏。双方厮杀半日有余,仍不分胜负。赵军见久战不下,打算收兵回营。回头一看,发现军营里飘逸的全是汉军的旗织,以为汉军占领了他们的军营,顿时军心涣散,阵脚大乱,兵士四下逃命。这时退到水边的汉军主力掉头反击,和这两千士兵乘机两面夹击,大败赵军。陈余战死,赵王歇和李左车被活捉。赵国的地盘也被汉军占有。

    战斗结束后,将士们问韩信,兵书上说布军要“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意思是应该背后靠山,前面临水,而将军却下令背水布阵,竟然取胜,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笑道:“兵书上有句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支军队是新军,只能先把他们放在必死之地,让人人为自己的生存作战。否则,一开战他们就会各自逃命,溃不成军。”大家这才明白韩信是奇正并用、灵活用兵之高手。这是“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由来。

    韩信十分佩服广武君李左车的见识,当李左车被带到汉营时,韩信亲自替他松绑,又向他陪罪,请他东向而坐,自己则像学生一样坐在西面向他请教讨伐燕国和齐国的策略。李左车谦卑地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您手下的俘虏,有什么资格和您讨论军国大计呢?”

    韩信忙回答说:“春秋时期的百里奚先是在虞国做官,后来虞国被灭了,他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走,做了秦国的大夫,帮助秦穆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雄图大略。并不是百里奚在虞国时愚蠢,到秦国变得有才能,也不是他不肯为虞国尽力、对秦国更尽心,而是虞国国君不愿听从他的建议,而秦穆公却采纳了他的良策呀。如果陈余听从了先生您的计策,成为阶下囚的就是我韩信了。正因为他没有用您的计策,才败给了我,我才有机会向您讨教呀。”

    李左车见韩信如此推心置腹,深为感动,认真分析了当下的局势: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成安君陈余也是久历阵战,这次又以为有万全之策,一旦失手结果就是军败身死。将军您俘虏魏豹、生擒夏说,一战而下井陉,一日之间灭赵二十万精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的优势。但将军所率部众已是疲惫之师,恐难连续作战,这是将军的劣势。如果让疲惫之军去攻打城坚军利的燕国则难以速战速决。若旷日持久也不能取胜,士气必然受挫,粮草供给也会出问题。小小燕国都久攻不下,比燕国强大的齐国就更加不会屈服。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先安抚赵国,犒劳三军,养精蓄锐。等赵代之地平稳之后,再搬师北上,开往燕国。大兵压境之时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劝降,阐明利害关系,以将军的赫赫大名,燕国不敢不降。之后再挟余威说服齐国,齐国也必然会望风归顺。

    韩信闻言不禁击节叫好,马上遣使燕国,致书燕王,陈说利害劝其归降。燕王慑于韩信的威名,果然纳款投降,背楚归汉,成就了一段“尺书降燕”的千古美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09:54 | 只看该作者
六、晨夺将印

    韩信在北方连续取得胜利之后,整个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汉军,项羽大为紧张,经常派兵骚扰燕、赵边境。韩信往来奔波,驱逐楚军,安抚民众,同时训练、征召新兵,支援刘邦所在的正面战场。与此同时,赵、代等地也不时有零星的战事发生,为了方便管理,韩信向刘邦推荐立张耳为赵王。其实按韩信的功劳,请求封自己为王也是理所应当。张耳是刘邦的故交,深得他的信任,加上刘邦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痛快地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韩信击代破赵的同时,项羽开始了对刘邦的大规模反攻。刘邦当然不是项羽的对手,楚军顺利地夺取了荥阳以东汉军的全部据点,切断了荥阳的粮道,把荥阳围得水泄不通。这一围就是一年多。

    刘邦打仗本领不行,保命却有一套。他先是策反了英布,后又给陈平四万金,让他离间项羽和大将锺离昩、龙且等人的关系,把项羽最信任的谋士范增也给气走了,但荥阳之围仍然没有解除。刘邦最后用了诈降之计,用将军纪信假扮自己,真身则趁乱逃跑了。

    项羽夺回荥阳之后乘胜追击,又收复了重镇成阜。刘邦则龟缩在武关以南,只守不战,同时连连请求彭越骚扰项羽后方。彭越一直打到彭城附近,直接威胁楚国国都。项羽被迫千里回师,刘邦压力顿减,趁机占领了成阜和荥阳。项羽打败彭越之后回师荥阳攻打刘邦,不到一个月,连克荥阳和成阜。成阜破城之前,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逃了出来。

    势穷力蹙的刘邦被项羽打怕了,但逃到哪里才是安全的呢?他想到了驻军在修武的韩信。

    韩信收复燕国之后,计划往齐地推进。因为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不断败北,韩信为了方便整训士兵支援刘邦,选择魏地最南端的修武(今河南省获嘉县的小修武)作为根据地,比较接近刘邦的战场。

    想到韩信,刘邦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靠着韩信支撑危局,他才能一次次的起死回生,实属万幸;另一方面,韩信只凭区区三万兵马制服了北方诸侯,而他这个汉王却屡战屡败,颜面往哪里摆?现在韩信已有兵马十余万,而刘邦只剩下一人一车,想搬救兵又不愿欠韩信的情,他苦思冥想,策划了“晨夺将印”这一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六月,从成皋狼狈逃出的刘邦和夏侯婴一路风餐露宿,逃到了韩信驻兵之处修武。但多疑猜忌的他并没有去韩信营中与韩信、张耳相见,而是悄悄在驿站住下。第二天很早,趁韩信、张耳仍然熟睡,他伪装成汉王使者,偷入韩信帐中,取过韩信、张耳两人的兵符、令箭和将印,将两人的兵权夺到自己手中。又召集其他诸将,将各将职位重新作了部署,才放心地将韩信、张耳两人叫醒。

    韩信和张耳急忙整衣冠出来相见。刘邦拜韩信为相国,征赵地的青年训练一支新军攻打齐国;命张耳管理赵、代之地,自己则带着韩信的大军去解救正面战场的危机。靠着韩信的大军和彭越在项羽后方的助攻,刘邦终于夺回了荥阳和成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10:27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6) 忠心不二

    七、占领齐国


    齐国地大人多,实力雄厚。楚汉相持,齐国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赵国被破后,齐国为防止韩信进攻,派了二十万大军在边境严阵以待。

    尽管刘邦阴险狡诈,又夺韩信兵权,韩信对汉仍然忠诚如初。他马上招兵买马,重组了一支新军,为攻打齐国做准备。韩信治军有方,招募的新军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成了善于作战的精兵。刘邦担心新军人数不足以对抗齐军,调曹参和灌婴来帮忙,顺便监视韩信。

    韩信出兵伐齐前夕,刘邦的谋士郦食其自告奋勇要去齐国劝降。他到了齐国对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大肆宣扬韩信以往的战绩,列举魏王豹、赵王歇和陈余夏说等人的教训和燕国投降的先例,指出投降则可保住国家,不投降则灭亡。

    田横和田广并非项羽的盟友,与韩信交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被郦食其说动决定降汉。他们把郦食其奉为上宾,同时放松了边境的守备。

    韩信带领军队向东进军,还没从平原渡过黄河,就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国投降。虽然不明就里,他还是计划收兵回师。不过他的谋士蒯彻却另有想法。

    蒯(音kuǎi)彻,范阳人,因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史书上多以“通”代“彻”,称其蒯通。他为人机敏聪明,能言善辩。秦朝末年(前209年),陈胜自立为王,派大将武臣率军攻打赵国,蒯彻帮助武臣,劝说范阳令投降,从而影响到赵国诸邑令,使武臣不费一兵一卒,得地三十余城。蒯彻故此以“说士”而闻名于世。

    蒯彻觉得韩信罢兵休战此举不妥,他提醒韩信,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命令行事,汉王派使者劝降齐国但并没有通知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就放下齐国不打了,是否算不遵守汉王的命令呢?再说,郦食其一介书生,单凭三寸不烂之舌真就能说降这么大的齐国吗?如果没有您大军压境的威力是不可能的。

    韩信听了蒯彻的话,甚觉有理。齐国实力强大,对汉不会尽心尽力的。倘若他日形势有变,难免不起叛逆之心,不如彻底解决为好,于是趁齐国不备,迅速率军渡过黄河,歼灭了齐军主力,轻易占领了历下,并火速攻占其余各地,他自己亲率汉军主力日夜兼程扑向齐都临淄。

    “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烹)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田广、田横闻报,怒不可遏,认为郦食其衔命使齐是为了松懈齐人的防备,让汉军趁虚而入。他们命令郦食其让韩信退兵,否则要下油锅。郦食其选择了死。

    杀了郦食其之后,田广、田横各自率军仓皇出逃。韩信分兵追击残敌,各路齐军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韩信的手里,整个灭齐战争前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有后世学者认为郦食其之死罪在韩信,韩信攻齐是妒忌郦食其的功劳盖过自己。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有三:

    一、韩信志存高远,胸怀坦荡,绝非争名逐利之徒。从他领兵打仗开始,战功赫赫,刘邦不仅不赏,反而三番五次地把胜利果实占为己有。韩信对此毫无怨言,依然忠心耿耿为刘邦着想,丝毫没有怨天尤人。打下赵国后,韩信没有为自己邀功请赏,而是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这样的韩信要功劳有什么用呢?

    二、从平定三秦到尺书降燕,韩信对汉的功劳已经超过了刘邦手下所有的战将和谋士,他完全没有必要和一个谋士争高低。

    三、郦食其之死完全是刘邦的阴谋。刘邦因为在荥阳战场上一直处于劣势,迫切需要通过破齐之战来分散楚军的攻击力,解救荥阳。为了保证破齐的成功,刘邦一反常态调拨部队增援韩信。虽然有了增援,汉军和齐军相比从数量上还是相差甚远,郦食其自告奋勇去劝降齐国,刘邦正好利用。刘邦既让郦食其去劝降但又不通知韩信停止进军就是明证。对郦食其的死,刘邦是不会惋惜的。当初为了自己逃命,刘邦曾几次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连儿女都不顾的人又怎么会在乎区区一个谋士呢?

    故郦食其之死咎在刘邦。

    这是刘邦的另一个诡计,让韩信打胜了、打败了都不能得好。如果韩信不打了,违背了刘邦的旨意;如果韩信打了,还是违背了刘邦的旨意。

    当时齐王只是口头上同意归顺刘邦,并没有正式的文书,按齐国历来的表现,这种归顺更像是缓兵之计,实乃继续坐山观虎斗。如果不彻底解决齐国的军事力量,韩信不可能高枕无忧地南下攻楚。

    灭齐之战使双方对峙的优势明显偏向汉军一边,汉军完成了对项羽的大包围,保证了最后胜利。

    灭赵、伐齐,韩信这几场仗都是典型的从无兵状态到以少胜多,全虏敌军、杀主帅、完全攻占一国,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10:52 | 只看该作者
八、潍水之战

    韩信破齐之时,正值项羽第二次东征彭越,在十五天内收复十七座城池,平定梁地。齐王田广在溃败无奈之下求助于项羽。项羽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由大将龙且挂帅领二十万兵马救齐。

    龙且行动迅速,十月即与齐王田广会师高密。当时形势对韩信十分不利,西南有田横军、东南有田光军、东北有田既军,构成夹击之势。龙且为项羽手下第一猛将,曾与田荣联合大破秦军于东阿,名将英布也是他手下败将。齐楚联军超过二十万,龙且之军多楼烦骑兵,甚为精锐。韩信之兵不到十万,还要分兵在历下、临淄等地,以防田横、田既等反攻。

    两军尚未交锋,龙且手下宾客献计说,汉军远离本土,拚死战斗,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心腹大臣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那些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加上楚军前来救援,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齐地,远离本土二千余里,如果齐国的城邑全部反叛,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而使他们投降。

    这确实是破韩信军的上上之策,但龙且不愿意采用。他说,韩信一个靠漂母施舍、从人胯下钻过的人,实在不值得害伯。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只等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若与他交锋得胜,半个齐国就归我了。

    龙且的考虑是,如果坚守不战,齐军力量会大大恢复。虽然能打败韩信,但重新掌握齐国的是田氏,龙且和楚国什么也得不到。齐国和楚国本来有不共戴天之仇,这次放下恩怨实乃形势所逼。一旦危机不再,合作关系便会冰消瓦解,那么龙且北上之行只是为齐国做了一次嫁衣裳。这些因素决定了他要在战场上和韩信对决。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当时以十月为岁首),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田广和龙且合军于潍水东岸,韩信在西岸。优势的兵力和潍水的天险使得龙且充满必胜的信心。

    韩信命人连夜赶制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上游,积存的河水形成了一个水库。他令一半人马埋伏在水边,自己率领另一半部队渡河袭击龙且。龙且心中暗笑:韩信果然徒有虚名,连半渡而击的道理都不知道,让我来教训教训他。于是趁汉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进攻。韩信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得意洋洋,更加坚信韩信胆小如鼠,于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带着大部队渡水追击。他的先头部队刚过河、主力部队渡河过一半时,汉军挖开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奔泻而下,河中士兵被冲走大半,岸上的齐楚军队被分割在河的两岸,首尾不能相顾。汉军趁机猛攻。混战之中,龙且被曹参所杀,西岸的齐楚联军全部被韩信军歼灭,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不战而溃,四散奔逃。

    韩信紧追不舍,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田光和田章,大获全胜。曹参东进,平定田既军;灌婴向西追击田横,田横一路溃败逃往梁地,归顺了彭越。灌婴继续进军到干乘攻打齐将田吸。齐将田吸、田既均战死疆场。汉军扫平齐地,共得七十余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12:08 | 只看该作者
  九、自请封王

    韩信大破龙且军,平定齐国,下一步就是和项羽决战。决战之前,最关键的是要巩固已取得的成果。齐人历来不甘心被他人统治,加上田横未死,更增加了齐国的不稳定性。汉军占领的齐国城池,比以前占领的所有城池的总和还多,所以镇守齐国是个很大的挑战。

    齐国的局势比燕国更复杂,韩信身边的人中也没有类似张耳这样管理国家的人才,只有灌婴、曹参那样的武夫。不得已韩信修书刘邦:“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请求自己为“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

    刘邦本来就忌惮韩信,因为要倚重韩信对抗项羽不得已才交给韩信一定的兵权。韩信在东边平定齐国之时,刘邦在广武被项羽射中了胸部,后来围锺离昧未果又被项羽反戈一击被迫退走险阻,一心盼望着韩信摆平齐国之后来救援他。看到韩信的书信,不由勃然大怒,当着使者的面大骂。旁边的张良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提醒他局势危机,不如好好对待韩信,让他守住齐国。如若齐国发生变故,形势会更加不利。

    刘邦工于心计,立刻明白孰轻孰重,马上改口说:要当就当个真王,干嘛要当假王?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带着印绶来到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张良走时又带走了韩信的大部分兵力到荥阳和项羽决战。

    后人大多认为韩信的悲剧起始于这次自请封王的举动。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刘邦和韩信最根本的性格,只看到某一节点上的表面现象。首先,设立齐王是形势的需要。刘邦看不到这点或不愿意想到这点,韩信直言上书是忠臣之举。那么谁适合在齐地主政呢?韩信在齐地连打胜仗,声望如日中天,除韩信之外,确实没有任何人可以稳定齐地的局势。其次,韩信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就算真的论功请赏,封他为齐王,也毫不为过。第三,刘邦对韩信的嫉妒、打压和排挤并不是从韩信封为齐王才开始的,而是从离开汉中就开始了。每次都是在身处绝境时才起用韩信,情况稍微好转就剥夺韩信的兵权或是限制韩信的发展。虽然韩信一直以德报怨,对汉室忠心耿耿,也没能感化刘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12:36 | 只看该作者
十、武涉劝进

    虽然刘邦连个王都不愿封给韩信,但韩信的功劳和能力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很多有识之士看出韩信才是左右大局之人,可以一统天下。如果韩信靠向刘邦则汉胜;倒向项羽则楚赢;如果自立为王则天下三分。项羽本来自信天下无敌,看不起智谋和兵法。龙且之死给了他当头一击,左思右想之后,他请能言善辩的武涉前去游说韩信。

    武涉的家乡和淮阴毗邻,算是韩信的同乡,素以口才见长。武涉来见韩信,分析了刘邦的为人,历数了他种种贪得无厌、背信弃义、翻脸无情和以怨报德之举,如此不讲信义反复无常之人怎么能依靠呢?刘邦没有和韩信翻脸,是因为要借助韩信对付项羽。一旦项羽消灭了,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像韩信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一定要为汉王效力而使自己身处险境吗?

    武涉的游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韩信不为所动,表达了“虽死不易(改)”的忠诚。他要武涉向项王致谢。武涉见韩信态度坚决,也只好悻悻而归。

    武涉走后,韩信的心腹蒯彻也来和他讨论相同的话题。他深知韩信轻利重义,有恩必报,所以假托相面向韩信进言。他自称受高人指点,深谙相术奥秘,从骨相、面容预测命运,一向灵验。韩信果然很感兴趣,请蒯彻为自己相面。

    蒯彻让韩信屏退左右,一语双关地说:“只看您的面相,最多不过是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但看您的背,则贵不可限量。”这里蒯彻说的“背”意指背弃汉王,“面”是相对“背”而言,意指忠于汉王。

    他进一步阐述道:天下大乱之初,俊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云集响应。大家的目的是推翻秦朝。现在变成了楚汉相争,连累无数无辜之人肝胆涂地,骸骨暴露在荒野之地。项羽虽然起势很好,威震天下,但如今受阻于成阜一带,三年不能突破;汉王率领十万大军,在洛阳一带凭借有利的地形,一日数战却无寸土之功,连连败退,他们都是智勇不足之人。如今双方的锐气已尽,财力空虚,百姓厌战已久,盼望安定,但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当下的情况,没有圣贤大德之人难以平息天下的祸乱。现在两个王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你帮汉则汉赢,帮楚则楚胜。我愿意为您披肝沥胆,献上愚计,就怕您不愿意采用。按我的计策,最好是两不相帮,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您的圣贤才能,加上强大的兵力和齐、燕、赵、代的大片疆土,就可以把刘项两家强制住。我们顺应民意,天下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再怀诸侯以德,以礼相待,诸侯们一定前来归顺,天下就属于齐了。常言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秧”,请您一定慎重考虑。

    韩信说:汉王对我有恩,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彻说:“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张耳、陈余乃同生共死的刎颈至交,巨鹿之战时因为小小误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祸患生于多欲而且人心难测!将军和汉王之间的情谊不能和张耳和陈余当初的感情相比,而和汉王之间的误会却远远超过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坚信汉王不会加害于您呢?有言道:野禽尽,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从前大夫文种复兴了被消灭的越国,帮助勾践坐上霸主的地位,自己却落得功成身亡。这两个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我听说勇猛有谋使君主畏忌之人自身是危险的,功劳盖世的人得不到赏赐。您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向西报捷,就是我所说的盖世无双的功劳和天下无二的谋略,如果去归附项羽,他也不敢信任您;如果归附汉王,汉王也必然心存顾虑,您还能去归附谁呢?处于人臣的位置上,功劳却比谁都高,您很危险了!”

    韩信止住了蒯彻的话:“先生不要说了,我好好想一想。”

    过了几天,蒯彻看韩信没有动静,又去游说:“善于听取意见是成事的条件,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是成功的关键。时机易失难得。请您一定要仔细体察。”韩信始终不愿意背叛汉国,蒯彻深知事关重大,如果他们的对话泄露出去绝对是灭门之祸,于是佯狂为巫,逃离他乡。

    韩信始终没有自立为王,最后的结局真的印证了武涉所说的“项王今日亡,则次日取足下”的预言。后世人对此评议颇多。许多人不能理解韩信“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心胸,把他轻生死重然诺的行为贬称为“愚痴”,也有后人说韩信的盖世才华只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则远非刘邦的对手。其实韩信在战场上的胜利靠的并不是兵多将广,往往是处在绝境或弱势中以非凡的智谋取胜。这种智谋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审时度势的精准判断,也需要超越常人的果敢和气魄,这种智慧用在哪里同样也是无人可与之抗衡的。韩信不为之也!

    这就是历史的韩信!

    老辣多疑的刘邦其厚颜无耻的程度古今历史鲜有出其右者,并非智力胆识有过人之处。事实上,楚汉战争的所有重大成果都是韩信打下的,刘邦最大的业绩就是把别人的功劳都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0:29:24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英雄人物】韩信(7) 四面楚歌

    十一、四面楚歌


    项羽策反韩信失败,自己又四面受敌,十分焦虑。刘邦也因为屡战不胜而心力交瘁,便提出“中分天下”和项羽讲和,商定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休兵罢战。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回汉营,于公元前二零二年九月引兵东归。刘邦也打算收兵回关中。

    张良和陈平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汉有天下大半,又有诸侯的支持,现在楚兵粮尽兵疲,乃天亡楚之时也。不如趁机取之。刘邦采取了这个建议,利用项羽东撤之机突然发起攻势,同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刘邦急躁冒进,在韩信、彭越到达之前就追击项羽至河南固陵。当时英布和刘贾被楚兵牵制在寿春一带,刘邦孤军面对项羽。

    项羽早想和刘邦一决高下,加上对汉军违约的愤怒,项羽身先士卒,楚军排山倒海般冲向汉军。刘邦大败,只得坚壁自守。这时,他又想到了韩信,便问计于张良如何才能请韩信出兵解围。张良知道刘邦能与项羽抗衡皆因韩信之功,外加蓬越和英布辅助削弱了楚军的力量。现在楚国将亡,而这几个功臣却寸土未封,特别是韩信,他历次征战所得的土地、兵将、物资全被刘邦强行拿走,而只留一个相国的空名,于情于理都难以再次开口求人,于是建议将项羽的土地分给这几位功臣,再请求他们解固陵之围。刘邦别无良策,只能忍痛答应。

    在接到刘邦命令之前,韩信已经开始着手围攻项羽。他先派能征惯战的灌婴在项羽的后方发起攻击。灌婴纵横驰骋,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北到齐地南至广陵(江苏扬州)的大片土地。当刘邦向韩信求救时,韩信亲自披挂上阵,带着十万大军呼啸南下。战局随之急转突变。

    当时,楚国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固陵和寿春一带,都城彭城则防守薄弱。韩信审视全局,决定避开固陵而直接占领彭城。他先与灌婴的人马会合,在下邳击败了项声,斩杀薛公,又一鼓作气攻克了薛、留、沛等县,一举攻占了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宰相)项佗。

    彭城一失,楚军便失去了依托。项羽极为恐慌,立刻放弃固陵,率兵向垓下撤退。韩信则转锋西上,与刘邦会师于颐乡(即河南鹿邑)。英布和彭越也随后赶到,刘邦的各路大军会齐,势力大增,便跟踪追击楚军至垓下。一时间,从关中到中原,从中原到齐鲁,连绵数千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楚汉最后的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项羽兵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望着汹涌扑来的汉军他不禁仰天长叹,悔不该当初放了刘邦,还受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使自己身陷汉军的包围,无路可走。不过项羽英勇一世,这种众寡悬殊的对决早已司空见惯,当年在巨鹿之战中,他曾经以三万人马大破秦军四十余万;彭城之战,他又以三万兵马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他这一生中,还没有在战场上败过。这次,他身边有十万大军,还可以创造奇迹。他把兵力集中一处,计划先瘫痪汉军的指挥部队,然后乘机突围。

    但项羽忘了这次他的对手不再是章邯、刘邦之辈,而是天下无双的韩信。所有的人,包括刘邦,都认为只有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对手。刘邦请韩信担任汉军的统帅,指挥七十万大军。韩信非常了解项羽,他预料到项羽的部署,针对楚军战斗力强、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及汉军数量又占多数的情况,设计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韩信自己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将军孔熙在左,费将军陈贺在右,刘邦率大军居中,周勃贺柴武殿后。

    五军阵布好,韩信觉得决战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命令士兵冲着楚营高喊:

    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随即披挂上阵,带领楚军出列相迎。只见项羽端坐马上,如天神般伟岸。骏马豪杰,虎啸龙吟,仍然有着不可一世的冲天霸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4-11-24 12:31 , Processed in 0.0499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