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6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业励志] 《曾国藩传》: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就这两个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21: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国藩传》: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就这两个字!



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对同是湖南人的曾国藩十分崇敬。
他曾对朋友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确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他的人生起点却并不高,曾国藩出身平平,家里就是个富农,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
他本人虽然很努力,却没有什么读书天分,连一个秀才都考了七次才考中,而且,他身体素质也不行,三十多岁就疾病缠身。
这样一个低起点、天资差的小镇青年,却能考进京城体制内,在乱世中创建军队、官至总督,一步步踏入国家的权力核心。
他低开高走、跌宕起伏的一生,被历史学者张宏杰记录在了传记作品《曾国藩传》中。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曾国藩是怎么用一手烂牌,打出王炸,一局一局改变命运的,考学、带兵、做官,他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反思。





1
《处事悬镜》中有云:“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迷途知返,得道未远。”
人生路上,谁都难免犯错。
平庸的人容易陷在错误的过去,越走越偏,而聪明人则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积极调整方向,慢慢走向正确的路。
曾国藩人生的第一次挫折,是他的第六次科举考试。
这一次,他不仅再次落榜,考卷还被挑出来作为反面典型,全省通报批评。
主考官毫不客气地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遭遇这样的打击,曾国藩并没有气馁,而是苦苦反思自己究竟差在了哪里。
他把自己的考卷和模范考卷放在一起,仔细对比文章的结构、论述和文笔。
他发现,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光重视局部打磨,而缺乏了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经过这次复盘,曾国藩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式,并进行了针对性练习。
第二年,他果然顺利考中秀才,后来又考中举人和进士,并被选拔进翰林院做官,来到北京后,年轻的曾国藩发现自己在性格上有很多问题,比如做事浮躁,待人傲慢。
于是,他把“复盘”升级成了自己的每日功课,以督促自己修身养性。
有一次,曾国藩和一个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一致吵了起来,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当时,曾国藩气急败坏,骂得十分难听,郑小珊生气地拂袖而去,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后来,曾国藩在日记中复盘这件事,检讨自己“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完全没有读书人的涵养,而且伤害了朋友的感情。
虽说吵架是两个人的事,但改过应该先从自己做起,既然自己意识到了问题,就应该立刻改正。
所以,他放下笔,立马就去找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很感动,原本两个人都有错,可曾国藩却主动道歉,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于是,两人把酒言欢,冰释前嫌。
写日记自省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他每日反思,不断调整着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性格越来越沉稳,做事也越来越周到。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遇事多自省,才能于疏漏中得到教训,化不足为优势,将自己打磨得愈发光亮。





2
向内反思,向上生长。时刻以反省为镜,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级而上,越走越高。
《淮南子》中有云:“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过去的经验,放在今天未必管用,与其被传统观念束缚,不如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用新的钥匙去打开新的大门。
咸丰二年,太平军来势汹汹,各地盗匪频起,曾国藩假借“团练”的名义,在湖南着手创建自己的“湘军”。
在清朝,骑兵才是朝廷最重视的军队,可是,再精锐的骑兵,在洋枪大炮面前,也不堪一击。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就敏锐地意识到,清军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
既然现在要创建自己的军队,他就要打破传统,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特别是能占据长江之险的水师。
可当时,湖南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建造战船。
曾国藩只能到处托人寻找图纸,雇佣能工巧匠,大家反复对比、试验,才把战船的结构、尺寸、武器的摆放位置等确定下来。
之后,曾国藩又花费重金,从广东购置了大批火力凶猛、射击精准的洋炮,安装在战船上,凭借着船炮的优势,湘军的第一次亮相,果然夺得了湘潭大捷。
除了西式武器的运用,曾国藩在人才选拔上也很有创新精神。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打仗靠的是勇气和体力,因此清朝的军官也基本都是行伍出身的莽夫,文化水平很低,曾国藩却打破了经验主义,大胆地启用了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他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书生们共同的信仰和学识,不仅可以催生勇气,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战场上稳扎稳打。
曾国藩的嫡系大将罗泽南,就是一个理学基础深厚的老秀才。
他之前从未摸过兵器,可是征战四年,却几乎没有败绩,可以说是湘军的战神。
有人问罗泽南制胜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数语,尽之矣。”
可见,曾国藩的选人模式,也是极为先进有效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墙推倒了就是门,心敞开了就是路。
人不是被外界环境限制住的,而是被自己头脑里的陈规旧制所框住的。





3
思维决定出路,认知决定高度。
遇到问题时,不妨跳出过往的局限,不断求新求变,这样才能在探索和创造中走向未来。
清朝的魏源曾说:“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要想成事,靠的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要学会团结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这个道理,曾国藩直到被咸丰皇帝卸掉兵权、回家痛定思痛了两年后才想明白。
从前,他说话太冲、办事太直,不知不觉就得罪了很多人,导致自己处处碰壁,比如,武昌之困时,曾国藩曾写信请求骆秉章发兵援救。
明明是求人,他却态度强硬,说这是“唇齿利害之间”,没有一点可商量的余地,难怪骆秉章不愿积极配合,还批评他行事独行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在家悔悟了两年,曾国藩终于意识到,自己过于刚愎自用了,再次出山,他一改往日的我行我素,而是学着放低身段,与人为善。
启程前,曾国藩就给各军将领、各地官员每人写了一封信,请求大家支持自己的工作,语气诚恳、谦恭,到了长沙以后,他又登门造访了大小衙门,哪怕是小小县衙,也力求应酬周到。
那些从前懒得理睬的公文、信件,他现在也会换位思考、认真回复。
由于和同僚们搞好了关系,有了合作的态度,曾国藩筹备军饷比几年前顺利了许多,经过反思,曾国藩还改掉了从前的孤傲性子,开始积极地举荐人才。
这样,让下属成才的同时,他自己的事业也能得到一分助力。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曾国藩派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前往救援。
除了保举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曾国藩还详细教导他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待敌,并调拨湘军的主力,帮助李鸿章建立自己的“淮军”。
有了老师的提携,李鸿章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他也深深感激老师的这份恩情。
同治二年,当曾国藩的湘军缺粮时,李鸿章在军饷同样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在一个月内凑足六万两白银及时送去,解了老师的燃眉之急。
这两位师徒的一生,有过多次密切的合作,最后李鸿章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曾国藩的接班人。
古话说的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封闭者自绝于人,合作者互利共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你让人难堪,别人给你添堵;你为人搭桥,别人给你铺路。
成全别人,其实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成就自己。
《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曾国藩的一生,把这句话实践到了极致。
对于自己的弱点,他敢于承认并修正,对于固有的模式,他也能去除糟粕、勇敢创新。
为了成就大业,他甘愿洗心革面,从一意孤行到合作共赢,彻底改变自己的处世之道。
我们普通人,或许不会有曾国藩这么命运多舛的一生,可是,生活中总有褶皱,需要我们努力烫平。
外界瞬息万变,我们也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进行自我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4-11-22 12:08 , Processed in 0.0507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