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15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史]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16:5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




来源:散淡心情 作者:谢春茂
谢新茂|作家,出版有散文集《落英缤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月偏食日偏食》。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有那么一批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
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城乡二元化社会里的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产生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离开乡村,在城市、工厂或者单位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是当时每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因此,当上述四个领域的中专学生,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之后,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非常踊跃。
最初的几年,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要进行筛选考试,只有进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内,才具有报考中专的资格。
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中专,不惜违背乡村伦理,检举揭发别人的孩子是初中复读生(当时规定报考中专者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具备报考资格后,才由学校组织这批学生,去县里参加中专招生的正式考试。按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报考中师类的学生,还必须通过面试,才具有入学资格。
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人将户口迁入城镇,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去上高中。

在这样一种报考氛围中,能够幸运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大都是读书天分非常出众的孩子。按当年一批老中专生的感叹来形容,就是:“要是我们不考中专,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那些年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许将换一批人。”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是,说他们是考重点大学的最有力竞争者,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
当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识之士,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几年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织报考中专之后,有少数初中学校,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实行保护政策,不让他们报考中专,而是让他们考高中上大学。
但是,国家包分配的诱惑,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实在太大。尽管有学校的保护政策,也挡不住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中专。因此,尽管有少数尖子学生被老师保护去上高中考大学,但大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上中专,直到全国大中专招生并轨为止。师范类更是直到1999年为止。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当年选择上中专,却选择了一辈子的悲情。
考上中专,户口迁出农村,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在当年的乡村,就犹如范进中了举,是颇为轰动一时的。他们的家长,包括他们本人,一时间踌躇满志。一些家庭甚至大宴宾客庆贺。
可是,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当这些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的孩子,发现所谓的中专,其实是农村孩子进入城市的最低门槛。而且这一纸文凭,会将他们约束在最基层工作,他们的发展平台,一辈子都会被这一纸文凭约束之后,失落感便由然而生。
有个别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一奥妙,他们及时选择了从中专退学,去上高中,考大学。我所知道的两个考上中师的学生,就做了这种选择。不能不感叹他们选择的英明。三年之后,他们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大城市,之后又去了国外。
然而更多的,在犹疑之中等到了毕业。在他们毕业之际,他们经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冲击。
他们读了三年中专,拿到一张薄薄的毕业文凭,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最先等到的,却是他们当年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这个时候却通过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甚至是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资格。
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他们内心的冲击,可能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批人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了,他们只获得了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却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这批人风光八面。
他们毕业分配的去向,在这份郁闷的心情之中,终于等来了。拿着报到证,他们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们都去了最基层的单位。农林水专业的学生,大都去了乡镇做农村工作,工商财专业的学生稍好一点,去乡镇工商所或者财税所、供销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国有企业。医护类专业的毕业生,去了基层卫生系统。这批毕业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换句话说,他们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双回到农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现在的身份,则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留在县城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最糟糕的是师范类毕业生。其他大类的中专毕业生还好,尽管分配到了农村,但因为专业的原因,至少还是在乡镇所在地工作,好歹是一个乡镇的中心所在地。师范类却不然。
每个乡镇,除了乡镇所在地有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之外,还有许多中学小学,均衡布局于各个村庄。甚至最偏远的、人迹罕至的村庄,都办有小学。这批中师生刚毕业,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各个村小。
换句话说,他们真正与农村融为一体。他们的身份,虽然已经是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但他们依然在乡村生活,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民的孩子,和农民本身。
我的一个中师生朋友告诉我,他刚毕业时,任教的小学,离乡镇所在地有十六华里路程,而且不通公路,小学就他一个公办老师,他必须自己做饭菜,晚上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学校里,外面的每一个响动,都让他担惊受怕。
巨大的失落感,从毕业一开始就伴随着他们,直至终生。
在他们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在最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的读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好消息,一个一个传了来。他们有的去了国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机关;有的分配进了高校;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去了国有大型企业;有的去了国外。
每一次这样的消息传来,给他们的内心就是一次冲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回味着这些消息,就会想,要是我当年不去考中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惜,人生无法假设。
面对基层单位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许多人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知道,埋怨已经没有用,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命运,才是王道。
一批人选择考研究生离开乡村。在师范类毕业生中,通过考研离开乡村讲台的人最多。
他们克服自己知识底子薄、没有系统学过英语的困难,怀抱着离开穷乡僻壤的理想,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考研上。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
在我所知道的师范毕业生,有些人竟连续考了八年,才考上。当他们考上研究生,离开任教的偏僻山村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嚎啕大哭一场。
这是对当年的悔恨,还是面对考研究生的喜悦?也许,兼而有之吧。

作为老师,除了考研,在个人的发展上,还有走另外一条道路的,就是发展一门特长。或是写作,或是书法。因而,中师类毕业生,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比较多。在我所在的城市书法界,稍有成就的书者中,中师毕业者几乎占了一半。
文学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师毕业生。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秀。
工商财、农林水专业的毕业生,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他们有一条相对固定的晋职通道。只要努力工作,他们会在职务上获得提升。所以,他们在行政岗位上,走得更远。
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基层党政机关的骨干。那些脱颖而出者,甚至能够走到县市、地市级的领导岗位。
能够成为乡镇、县局主要领导,甚至成为县市、地市级领导,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是成功者了。甚至,比生活在大城市,更实惠。至于原因,你懂的。

至于分配到地方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有许多人的人生境遇惨不忍睹。在刚刚分配到企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高兴了一阵子。
作为地方国有企业,一般离城镇不远。相对于分配至乡下的同学,要好了许多。可是,很不幸,他们在工作不久,就面临地方国有企业改制。
很多工商财类中专毕业生,到企业还没有把人混熟呢,就被买断,不得不下岗失业。
这批人中的有魄力者,自己创业,通过苦心经营,最终成了富翁。可是更多的,只能通过替人打工,挣得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他们的生活很不稳定,经济来源时有时无,不得不整天为生计奔波。
尽管有小部分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依然只能和最初的平台捆绑在一起。
在学校工作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石;在乡镇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党政工作的基石。
在卫生系统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卫生工作的基石。
而且,由于他们个体的素质和天份很高,又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听话的好习惯,所以,尽管他们工作在最底层,但是他们依然抑制着自己的强烈失落感,将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到最好。为中国的乡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贡献。
而他们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扎根乡村。能够调进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而在他们用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夯实中国最基层工作的基石的时候,他们的考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由于那批人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于只接受过中专教育的他们,思维更为敏锐,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独特,格局更为高远,发展前景更为远大。这批人,大多留在地级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衔更高,做学问的,职称更高,甚至经商的,利润更丰厚。
而这批人,当年和他们在初中同学的时候,却是跟在他们后面的跟屁虫!
一个中专报考,让他们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早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却押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出息,让这批极具天赋的孩子,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后被晾在最基层,任其凋零。
这对这批中专生来说,不得不说,充满了悲情。他们的天赋如此优秀,却不得不生活在最低层。
尽管对基层来说,因为有了这批有才华的人来夯实,应该感到幸运。
网友评论:
玛格丽特
当年的这些优秀学生,现在已成长为广大农村地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撑起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中国的低层人员素质更堪忧。向他们致敬!
云里望月
我在乡镇工作了近30年,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做。可以毫不夸张他说:1万字左右完全不要打草稿,随手就可在键盘上敲,且质量绝对上乘。我主办的乡镇万册图书馆全县绝无仅有,我主管的乡村农家书屋成为全县样板。我创建的站办文艺社团和社团内刋墙内开花墙外香。我被推选为县人大委员,获评全省最美基层文化人,但我至今仍只是中级工,工资每月2000多一点。但我绝对不后悔,我为我的坚守、付出与担当而自豪。我就是要身处最低层,也要将乡村文化工作做到极致。老百姓说我是翻的真正的文化人,有此,足矣!
李志高
也不尽然,读了大学的也差不太多。文凭只是敲门砖,真正改变命运需要的还是执着和勤奋!
苏家奎
人生没有如果,每个人都回不到从前,我是一名97年学农的统招中专生,2000年毕业遇到并轨,一直守望的包分配工作成了泡影,正好学校缺个临聘人员看守果园便留了下来,一守就是6年,在这6年里函授了个大专文凭,后来遇到招考农技员,以出色的成绩PK下了老一批农技员,终于分配在一个镇农技站工作,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后来经过10年不停地考试和努力,拿到了在职研究生毕业证和高级农艺师资格证……不放弃,不言败,生活可以如此多娇。
淡如止水
的确如此,谢老师说到了中专生的心坎里了。那时什么都不懂,父母也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考虑到将来怎样,就让我们稀里糊涂地上了中专。当现实击碎所有的梦想,才发现一切都那么残酷!
刘众军律师
读中专中师,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决定,家庭的决议,个体的选择,真没什么好后悔的。如有一颗进取之心,奋斗之后命运终究会改变,生存的环境会变好;如毕业之后不思进取而固守基层,那又能埋怨谁?
何世亮
我们一批中专委培生毕业后自主就业更惨了!没有包分配,读完中专四年出来户口变城镇户口,农村回不去,城镇无工作,只能在其他城市当外来务工人员悲呀
玉垒浮云
现已经在基层工作二十一年了,面对的都是农民的孩子,看着那一个个懵懂无知而又性格怪异的孩子,有时真的感到悲怆。不过还是希望能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我心飞扬
作者啊,我是84年考上中师的,你把我三十多年的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谢谢
叶玲i
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就是因为不服气,自己下岗后没有停止学习,现在在市里工作,马上准备到省里。虽然坎坷,还是走出来了。人还是要坚强,努力。
刘连志
很多这样的学生,过早走向了社会,被岁月磨光了棱角。他们没有实现的梦想,很多通过自己的儿女得到了实现,也间接证明了他们的优秀!
红果果
我们这些中专女生更悲惨,出生的时侯赶上计划生育因超生没分土地,好不容易村里重新分地吧又把户口带学校了毕业了工作不分配只能打工,地也没的种。找对象找个农村的还因为户口原因不能生二胎遭婆家嫌弃,好不容易放开二胎了快四十了还不一定生的出来四十年了也没地只有个空户口,村里有什么福利也没我们的,都说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可国家毁了我们一生,我们找谁说理去呢!
【主编留言】为什么会选择转载这篇文章,因为artman主编也是一名中专生,这篇文章的描述是准确客观的,虽然有点悲情和煽情。那些年的中专生们,中间后来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他们或走进国内外的高校继续学习,或来到北上广深成功创业,即使是在基层,他们仍然是引领者.....我知道,如果当年的他们上高中,北大清华可能就是他们的,但这不值得去惋惜喟叹,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最值得怀念追忆的是那青涩的青葱岁月......谁还记得安徽合肥的葛大店?谁还记得安徽省轻工业学校?谁还记得那些年的春夏秋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8 13:40:01 | 只看该作者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三农

中专生,在我们的印象中很难和优秀沾上边。但是,你可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中专生,如果他们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进清华北大可能也不是问题……
然而,就是这么一批优秀的人,如今却在底层挣扎……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有那么一批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
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城乡二元化社会里的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产生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离开乡村,在城市、工厂或者单位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是当时每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因此,当上述四个领域的中专学生,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之后,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非常踊跃。
最初的几年,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要进行筛选考试,只有进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内,才具有报考中专的资格。
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中专,不惜违背乡村伦理,检举揭发别人的孩子是初中复读生(当时规定报考中专者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具备报考资格后,才由学校组织这批学生,去县里参加中专招生的正式考试。
按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报考中师类的学生,还必须通过面试,才具有入学资格。
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人将户口迁入城镇,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去上高中。
在这样一种报考氛围中,能够幸运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大都是读书天分非常出众的孩子。
按当年一批老中专生的感叹来形容,就是:“要是我们不考中专,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那些年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许将换一批人。”
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是,说他们是考重点大学的最有力竞争者,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
当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识之士,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几年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织报考中专之后,有少数初中学校,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实行保护政策,不让他们报考中专,而是让他们考高中上大学。
但是,国家包分配的诱惑,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实在太大。
尽管有学校的保护政策,也挡不住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中专。因此,尽管有少数尖子学生被老师保护去上高中考大学,但大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上中专,直到全国大中专招生并轨为止。师范类更是直到1999年为止。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当年选择上中专,却选择了一辈子的悲情。
考上中专,户口迁出农村,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在当年的乡村,就犹如范进中了举,是颇为轰动一时的。他们的家长,包括他们本人,一时间踌躇满志。一些家庭甚至大宴宾客庆贺。
可是,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当这些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的孩子,发现所谓的中专,其实是农村孩子进入城市的最低门槛。而且这一纸文凭,会将他们约束在最基层工作,他们的发展平台,一辈子都会被这一纸文凭约束之后,失落感便由然而生。
有个别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一奥妙,他们及时选择了从中专退学,去上高中,考大学。
我所知道的两个考上中师的学生,就做了这种选择。不能不感叹他们选择的英明。三年之后,他们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大城市,之后又去了国外。
然而更多的,在犹疑之中等到了毕业。在他们毕业之际,他们经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冲击。
他们读了三年中专,拿到一张薄薄的毕业文凭,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最先等到的,却是他们当年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这个时候却通过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甚至是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资格。
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他们内心的冲击,可能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批人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了,他们只获得了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却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这批人风光八面。
他们毕业分配的去向,在这份郁闷的心情之中,终于等来了。拿着报到证,他们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们都去了最基层的单位。农林水专业的学生,大都去了乡镇做农村工作,工商财专业的学生稍好一点,去乡镇工商所或者财税所、供销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国有企业。医护类专业的毕业生,去了基层卫生系统。
这批毕业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换句话说,他们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又回到农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现在的身份,则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能够留在县城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最糟糕的是师范类毕业生。其他大类的中专毕业生还好,尽管分配到了农村,但因为专业的原因,至少还是在乡镇所在地工作,好歹是一个乡镇的中心所在地。
师范类却不然。每个乡镇,除了乡镇所在地有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之外,还有许多中学小学,均衡布局于各个村庄。甚至最偏远的、人迹罕至的村庄,都办有小学。这批中师生刚毕业,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各个村小。
换句话说,他们真正与农村融为一体。他们的身份,虽然已经是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但他们依然在乡村生活,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民的孩子,和农民本身。
我的一个中师生朋友告诉我,他刚毕业时,任教的小学,离乡镇所在地有十六华里路程,而且不通公路,小学就他一个公办老师,他必须自己做饭菜,晚上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学校里,外面的每一个响动,都让他担惊受怕。
巨大的失落感,从毕业一开始就伴随着他们,直至终生。
在他们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在最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的读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好消息,一个一个传了来。
他们有的去了国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机关;有的分配进了高校;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去了国有大型企业;有的去了国外。每一次这样的消息传来,给他们的内心就是一次冲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回味着这些消息,就会想,要是我当年不去考中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惜,人生无法假设。
面对基层单位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许多人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知道,埋怨已经没有用,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命运,才是王道。
一批人选择考研究生离开乡村。在师范类毕业生中,通过考研离开乡村讲台的人最多。他们克服自己知识底子薄、没有系统学过英语的困难,怀抱着离开穷乡僻壤的理想,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考研上。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在我所知道的师范毕业生,有些人竟连续考了八年,才考上。当他们考上研究生,离开任教的偏僻山村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嚎啕大哭一场。
这是对当年的悔恨,还是面对考研究生的喜悦?也许,兼而有之吧。
作为老师,除了考研,在个人的发展上,还有走另外一条道路的,就是发展一门特长。或是写作,或是书法。
因而,中师类毕业生,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比较多。在我所在的城市书法界,稍有成就的书者中,中师毕业者几乎占了一半。文学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师毕业生。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秀。
工商财、农林水专业的毕业生,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他们有一条相对固定的晋职通道。只要努力工作,他们会在职务上获得提升。所以,他们在行政岗位上,走得更远。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基层党政机关的骨干。那些脱颖而出者,甚至能够走到县市、地市级的领导岗位。
能够成为乡镇、县局主要领导,甚至成为县市、地市级领导,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是成功者了。甚至,比生活在大城市,更实惠。至于原因,你懂的。
至于分配到地方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有许多人的人生境遇惨不忍睹。在刚刚分配到企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高兴了一阵子。作为地方国有企业,一般离城镇不远。相对于分配至乡下的同学,要好了许多。
可是,很不幸,他们在工作不久,就面临地方国有企业改制。很多工商财类中专毕业生,到企业还没有把人混熟呢,就被买断,不得不下岗失业。这批人中的有魄力者,自己创业,通过苦心经营,最终成了富翁。
可是更多的,只能通过替人打工,挣得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他们的生活很不稳定,经济来源时有时无,不得不整天为生计奔波。
尽管有小部分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依然只能和最初的平台捆绑在一起。
在学校工作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石;在乡镇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党政工作的基石。在卫生系统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卫生工作的基石。
而且,由于他们个体的素质和天份很高,又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听话的好习惯,所以,尽管他们工作在最底层,但是他们依然抑制着自己的强烈失落感,将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到最好。为中国的乡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贡献。
而他们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扎根乡村。能够调进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而在他们用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夯实中国最基层工作的基石的时候,他们的考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由于那批人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于只接受过中专教育的他们,思维更为敏锐,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独特,格局更为高远,发展前景更为远大。
这批人,大多留在地级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衔更高,做学问的,职称更高,甚至经商的,利润更丰厚。
而这批人,当年和他们在初中同学的时候,却是跟在他们后面的跟屁虫!
一个中专报考,让他们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早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却押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出息,让这批极具天赋的孩子,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后被晾在最基层,任其凋零。
这对这批中专生来说,不得不说,充满了悲情。他们的天赋如此优秀,却不得不生活在最低层。
尽管对基层来说,因为有了这批有才华的人来夯实,应该感到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4-11-26 07:48 , Processed in 0.0515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