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中旬蒙特利尔的新闻媒体报纸发生了一件事情,(甲方)(《新加园》)于2011年9月16日第47期在第15版“蒙城华埠”刊登了题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一文,作者是(《新加园》的特约记者朱斐悦)。(乙方)(《七天》周报)于 2011年9月15日第260期在华人世界07版登载了一篇《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文章,作者“苏凤撰稿”,同一篇文章两个报纸都刊登,但作者不同,问题是这篇文章是出自朱斐悦还是苏凤,在此将朱斐悦和苏凤给(《七天》周报)的胡宪女士和尹灵女士信公开。
人物介绍:kathy 朱斐悦 甲方(《新加园》的记者)
胡宪女士 乙方(《七天》周报记者和编辑)
尹灵女士 乙方(《七天》周报的负责人)
苏凤是自由供稿人
首先是甲方(《新加园》的记者)kathy 朱斐悦 给乙方(《七天》周报记者和编辑)胡宪女士,负责人尹灵及给大家的信。
一
斐悦给胡宪女士的信Tue, 20 Sep 2011 10:52:22 -0700
宪姐你好,
关于刘芳音乐会的稿件登错名字一事,希望能够由《七天》刊登一个纠正说明。我可是从文化宫失业3月,刚刚在《新加园》处谋得一个职位,宪姐不忍心我就此又失业吧?
苏凤撰稿----苏凤供稿, 一字之差,哈哈,宪姐如此专业的报业人员,出此错误, 实在该罚,哪天到苏凤那里,灌你一大瓶红酒!
kathy 斐悦
二
斐悦给胡宪女士的信Wed, 21 Sep 2011 21:21:14 -0700
宪姐你好,
其实很简单, 我建议你这样写一个启示:
xxx期《7天》周刊华人世界《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一文,“苏凤撰稿”,应为“苏凤供稿”。
简简单单,不用提我的名字,但是总是一个交代。我想你既然可以假公济私刊登文章,当然也可以再假公济私一次,帮忙做一个小小的说明, 大家方方面面都过得去。
不过, 我个人认为,尹灵方面,我想应该让她知道,因为她是老板,更应该懂得孰轻孰重,没有理由责怪你;倒是如果日后有人别有用心的乱说一气,而她反而不明所以, 再追究起来,更没有意思, 你说是吧?
有心无心,无须深究;既成事实,唯有检讨;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朱 斐悦
三
朱斐悦给大家的信, September 23, 2011
各位好,
请留意红色字体部分,有何想法?
这件事情照胡宪女士的说法,成了我的纠结,成了我把事情搞的更加复杂了?
难道纠正错误是报社不能够做的事情吗?我做了这么久的文字工作,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刊登纠正说明对报社来说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正是因为要严肃认真的对待错误,所以才是“刊登纠正说明对报社来说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啊, 难道不是吗?难道无心犯了错误就不用纠正吗?不小心开车将行人撞死了,难道就说声对不起就行了吗?人死了不能够复生,不会因为是无心犯的错就不用负法律责任了吧?
不刊登错误纠正说明, 那才是很严肃的事情啊!
“因此即使错不在我,我也愿意向你道歉”----这下倒成了苏凤的错误了?可是苏凤没有叫你发文章啊!请大家给个建议, 我该如何与胡宪女士沟通下去?
四
斐悦给尹灵的信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5:02 AM
尹灵你好,
抱歉打搅你的度假。这里将我与胡宪姐的来往邮件转发给你。本来想是小事一件,胡能够解决就不用麻烦你了,没有想到最后还是要惊动你。确实,报纸是你的,老板就是老板,老板当然比员工更负责任, 老板当然比员工更尊重自己的事业。你做任何决定,我这里都说声谢谢了。
祝你假期愉快。
KATHY 朱斐悦
接着是苏凤给甲方(《新加园》的记者) 朱斐悦信和给乙方(《七天》周报记者和编辑)胡宪女士的信。
斐悦:
你写给胡宪的信我已看到,很聪明的建议,感谢你的宽容。
苏凤
苏凤给胡宪的信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10:36 PM
亲爱的胡宪:
我经常见到报上 ‘更正’ 的启示,希望你们的报纸也不至于复杂和困难, 我觉得Kathy 以下这个建议很不错,希望你接纳:
“ xxx期《七天》周刊-华人世界《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一文,“苏凤撰稿”,应为“苏凤供稿”,特此更正。”
祝 安心 愉快!
微笑,
苏凤
说明:以上信件经本人同意后公开发表的。
附上刊登在《新加园》 在2011年9月16日第47期在第15版“蒙城华埠”题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原文,记者 朱斐悦
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刘芳“无题”音乐会蒙特利尔成功举行
9月8日晚上8时,在蒙特利尔GESU教堂,是蒙特利尔华裔琵琶演奏家刘芳与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马尔科姆.戈尔茨坦(MALCOLM GOLDSTEIN, 1936~)的“无题”音乐会。没有灯光,没有音响,甚至没有舞台,只有静静的聆听,在万籁寂静里,捕捉共鸣,有一些感伤的情愫,却不凄凉。一把小提琴,一把琵琶,两位音乐家,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拨拉、敲弹、吟唱,忽而静瑟,忽而蹦凝 ;忽而很近,忽而很远;忽而惊鸿一瞥, 忽而万象更新;好像没有音韵, 却又自成一律。没有编排现成的曲谱,只是心心相应的诱惑,如捆绑在一起的灵魂,燃烧永恒。来自法国的音乐评论,称他们是“灵魂伴侣”,无比贴切。刘芳与马尔科姆.戈尔茨坦的“无题”音乐会,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用音乐的语言作为载体,将心性和生命返回到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那个时候的淳璞纯真,是心领神会,没有题目。
“无题”音乐其实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音乐,追求一种现场演奏的心境、即兴旋律的迸发,没有曲谱的记载,每一场音乐演奏,都是真的“唯一”。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没有对生命的崇敬感恩,没有深厚的古典音乐的功底,即兴随意、返朴归真的发挥谈何容易。刘芳用她的琵琶,马尔科姆.戈尔茨坦用他的小提琴,努力追寻音乐、追寻生命的真谛。“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所言极是。欣赏刘芳和马尔科姆.戈尔茨坦,是“听之以气”的境界,如行走在神秘的原始森林,光脚无靴,与落叶私语;呼吸黑夜,在暗香里沉醉。
音乐无题,刘芳无我。刘芳音乐,是上苍对纷纷扰扰的俗世的一份恩赐。接下来的今年10月,刘芳将会到法国、意大利演出;之后于11月回到蒙特利尔,11月13日下午2点,CHAPELLE HISTORIQUE DU BON-PASTEUR; 11月20日下午3点30,MAISON DE LA CULTURE,MARIE-UGUAG。刘芳音乐,是一份精神期待。
附上刊登在《七天》周报于 2011年9月15日第260期在华人世界07版登载了一篇《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文章,作者“苏凤撰稿”。文章中用括弧括的文字内容已被《七天》周报删除。
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刘芳“无题”音乐会蒙特利尔成功举行
9月8日晚上8时,在蒙特利尔GESU教堂,是蒙特利尔华裔琵琶演奏家刘芳与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马尔科姆.戈尔茨坦(MALCOLM GOLDSTEIN, 1936~)的“无题”音乐会。没有灯光,没有音响,甚至没有舞台,只有静静的聆听,在万籁寂静里,捕捉共鸣,有一些感伤的情愫,却不凄凉。一把小提琴,一把琵琶,两位音乐家,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拨拉、敲弹、吟唱,(忽而静瑟,忽而蹦凝 ;忽而很近,忽而很远;忽而惊鸿一瞥, 忽而万象更新;好像没有音韵, 却又自成一律。没有编排现成的曲谱,只是心心相应的诱惑,如捆绑在一起的灵魂,燃烧永恒。)来自法国的音乐评论,称他们是“灵魂伴侣”,无比贴切。刘芳与马尔科姆.戈尔茨坦的“无题”音乐会,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用音乐的语言作为载体,将心性和生命返回到混沌初开的原始状态,那个时候的淳璞纯真,是心领神会,没有题目。
“无题”音乐其实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音乐,追求一种现场演奏的心境、即兴旋律的迸发,没有曲谱的记载,每一场音乐演奏,都是真的“唯一”。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没有对生命的崇敬感恩,没有深厚的古典音乐的功底,即兴随意、返朴归真的发挥谈何容易。刘芳用她的琵琶,马尔科姆.戈尔茨坦用他的小提琴,努力追寻音乐、追寻生命的真谛。“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所言极是。欣赏刘芳和马尔科姆.戈尔茨坦,是“听之以气”的境界,如行走在神秘的原始森林,光脚无靴,与落叶私语;呼吸黑夜,在暗香里沉醉。
(音乐无题,刘芳无我。刘芳音乐,是上苍对纷纷扰扰的俗世的一份恩赐。)接下来的今年10月,刘芳将会到法国、意大利演出;之后于11月回到蒙特利尔,11月13日下午2点,CHAPELLE HISTORIQUE DU BON-PASTEUR; 11月20日下午3点30,MAISON DE LA CULTURE,MARIE-UGUAG。刘芳音乐,是一份精神期待。
最后,用一位网友在评论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网友写到:“朱女士的诚恳,换来了更多人的关注,赢得了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