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40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天说地] 人在海外1:在加拿大看病,准备好了吗?(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3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在海外1:在加拿大看病,准备好了吗?(上)


  


[size=+0]    加拿大的全民公费医疗体系一直为世人称道,但看病等候时间过长却也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来到加拿大以后,前前后后也看过几次医生,但那大多是每年的例行检查,或者是看些无关紧要的小病,所以对于提前个把月的预约,或者是几个小时的排队等候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倒是不久前两次陪妻子看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感触,这感触也是喜忧参半,好坏不一。
    我们先来说说好的。

    大约是三个月前的一天夜里,我们一帮人去朋友的酒吧玩儿,玩得高兴,忘了时间,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躺下刚迷糊一会儿,妻子就被强烈的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弄醒,一量血压,高压190,低压100,心跳100,我惊慌失措,连忙拨打了911。电话那端,接线员询问了地址,以及病人的情况,并告诫我不要挪动妻子,让她保持平静以等待救护人员到达。她和我说话期间,救护车应该已经出发了,因为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救护车就到达了我家门口。

    两名救护人员提着两个大的急救箱进来,麻利地给妻子量血压,测心电图,并详细询问发病情况和既往病史。检查结果除了血压居高不下,其他一切正常。救护员征求我们的意见,要不要去医院,我们说去,他们便迅速地拿出可以折叠的椅子,其实那是一个折叠的担架,根据情况可坐可躺,然后把妻子抬到救护车上。我想坐在后面陪着妻子,被其中一名救护人员拦住了,他让我与兼做司机的另一位救护员一同坐在驾驶室里,他自己则坐在后面负责看护病人。救护车车顶闪着灯向着医院疾驶。我人在前面,却对躺在后面担架上的妻子十分担心,好在救护车驾驶室的仪表盘的位置有一个显示屏,透过显示屏,后面的情况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见妻子闭着眼躺在担架上,坐在一旁的救护员在试图问着妻子什么,时而也活动一下妻子的手臂,或是帮妻子盖盖毛毯,做做检查。不一会儿,后面传来了救护员的声音:血压已经下来些了!司机怕我听不懂,或是听不清就又重复着说一遍。又过了一会儿,后面又传来:血压已经恢复正常了!司机又是一句重复。我的紧张也随着他们一遍遍的病情通报而逐渐的在减弱。后来我问妻子,那个救护员都跟你说些什么,妻子说:可能是为了让我放松吧,他让我笑一笑,害怕我听不懂,还把两个食指放在嘴角,向上比划成月牙形。

    到了医院,妻子被推到了一个类似于急救室的房间,第一时间,处置人员到达,随后是检查、用药、打点滴,没过多久,妻子的病情明显好转,血压已完全恢复正常,眩晕感觉也逐渐减轻,人看上去也不再痛苦而只是在睡觉。

    当天早上,妻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工作人员便把妻子推到了病房区。我这才发现,这里所有的病床都是带有轮子的,像车一样想去哪儿就推到哪儿,各个病房的门也都足够大,病床可以直接推进推出,就连挂点滴瓶的架子也都有轮子,送病人也是连吊瓶架带病床车一起推走,非常方便,根本不需要搬动病人,减轻了病人的许多痛苦。再仔细一看,我发现医院里所有的房间都没有门槛,就连厕所也是如此,病人上厕所自己推着扎点滴的架子就行,如果是坐轮椅的病人,有专门的老人残疾人的厕所,那个门更宽一些,直接摇着轮椅进去就成,不像国内有的医院病人上厕所,还要上两蹬台阶才可以蹲上去的。

    病房区域很大,中间是医护人员的办公区,两边是半开放的一间间隔开的病房,安静宽敞的走廊,两边的墙上整齐的挂着洗手用的消毒液,消毒湿巾,以供人们随时取用。每个病房可容纳两个病床,天花板上都有现成的滑道,宽大的帘子随着这些滑轮随意开合,需要时合上帘子每个病床又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医院,家属什么也不用做,只是起个精神安慰的作用,凡事有医护人员操办,而且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并且这里的医护人员分工很细,妻子先由救护员开车送到医院,然后主治医生进行检查,普通医生进行处置,接着是护士打点滴,专门的工作人员再推车将妻子转到病房区,接下来由护理人员负责全面的生活照顾,所以,这里的绝大多数病人根本没有家属在场,偌大的医院也因此显得十分安静。

    大概九点半左右,传来了一阵饭香,正在纳闷的时候,分餐的工人已经推着餐车站到妻子的病床边,问:是躺着吃,还是坐着吃?根据需要,躺着有躺着吃的架子,坐着有坐着吃小桌。我想我们又不是住院,也没定饭呐,是不是弄错了,一问,所有在病房区观察和住院的病人,都免费供饭。我看了一下有一小盒牛奶,一小袋麦片,点心、果汁‘茶,妻子根本就吃不了,我也跟着蹭了一顿。吃完饭,主治医生来了,对妻子的病情做了个简单的总结,结论说是由于眩晕症引起的高血压,不要紧,然后便告知我们可以回家了。这里的医院看病、住院的费用全免,还管饭,所以一般也不多留你,就是生孩子也是头天生,第二天出院。

    入院十个小时连吃带喝,再看病,用药,竟然一分钱都没花。倒是一个月之后收到的一张170元的急救车的账单,使妻子感到有点儿心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8:13:03 | 只看该作者
人在海外3:加拿大改掉了我的一个“坏毛病”

曾经以为自己很有喜剧天赋,学啥像啥,最拿手的就是学着半身不遂的智障者走路的样子,每逢兴致所致便要起身走到众人面前表演一番:歪头斜脑,目光呆滞,嘴角歪垂,口水淋漓,左腿一瘸一拐,左手抽搐抖动,不仅形似,更兼神似。几圈下来,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我便愈发得意忘形,技艺也锤炼得炉火纯青。到了加拿大以后,在一次“即兴表演”时却惨遭滑铁卢,被当头喝了倒彩。  
    事情很简单,在一次与学法语的同学说笑时,一时兴起,便欲老调重弹,刚开始一个造型,便被同班伊朗籍的同学给拦住了,他面带严肃地说了句:你怎么能耻笑残疾人呢?这好笑吗?

    从来都是掌声、笑声,从来没有人有过异议,我也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那天,经那个同学一问,我一愣,我仿佛突然间明白了些什么,我们只是贪图一时的开心,却全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我原来所做的这些不是可笑与不可笑的事情,而是对人缺乏那种足够的尊重与平等的意识问题。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类似的“表演”。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觉得加拿大的残疾人怎么那么多。
    走在大街上,你随处可以看见穿戴非常整洁的残疾人坐着小电动轮椅车,悠闲自在地穿梭往来,车上还醒目地插着小红旗,给过往的车辆以警示。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逛街购物,甚至一样的工作、学习。在加拿大残疾人自强、自信,没有觉得自己是“特殊人群”,政府对其也没有丝毫的“另眼相待”。用人招聘时,人们注重的是这个人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不是这个人是不是残疾人,能不能代表这个国家或者是某个企业的形象。所以,不夸张地说,在加拿大,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活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在政府的办事机构的窗口,残疾工作人员为您服务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很多人可能在北京残奥会的奥运旗帜交接的仪式上看到过一位坐在轮椅上挥舞大旗的市长,那就是下肢瘫痪,智慧过人,能够讲一口流利广东话的温哥华市市长——山姆.苏利文。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有人会问:加拿大没人了,怎么选个残疾人当市长。岂不知,残疾人也是人,只要他有能力管理好一个城市,他就是个好市长。

    我们“正常人”总喜欢把自己与“残疾人”,尤其是“智障者”分开,把他们看成是另一类人,敬而远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歧视。记得刚来加拿大时,有一次我做工回来,坐在地铁车厢里,大家都安静地坐着,突然邻座的一个女乘客站起身,目光呆滞地一圈一圈地原地转了起来。车厢里其他乘客都没有任何反应,而我却感到有些紧张,我猜她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就和同乘的工友说了句:这种人不在家呆着出来干什么?我那巴基斯坦工友回答说:智障者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呼吸空气,享受阳光,享受生活。话语虽轻,在落在我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在加拿大没有人笑话他人。
    比如富人对穷人,美人对丑人,高人对矮人,体态适中的人对胖瘦不等的人,以及“正常人”对“残疾人”。大家和睦相处,甚至从在不背地里议论,笑话别人,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精彩。在加拿大十年,从没听人议论别人的长相或是什么短处,而在中国常听人问:你怎么这么胖啊,或是怎么这么瘦啊?叫被问的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加拿大政府在工作学习的机会上对残疾人一视同仁,但是在为残疾人的生活方面提供的服务却是全方位的,富于人性化的。
    去商场购物,偌大的停车场都会把离商场大门最近的位置预留给残疾人;走近商场,大门上有专门为方便残疾人开门的按钮;进门后,或左或右的拐角处大都备有为残疾人准备的轮椅。去学校学习,教室里紧挨着门的位置是留给残疾学生的;而政府部门或是其他服务机构办事,甚至众多的商场、饭店等门前除了楼梯磴,一定还会有一个略有缓坡的残疾人轮椅的专用通道,甚至公共汽车的车门处都设有升降板供残疾人的车子平行地上车下车。。。

    呆得久了,对于“为什么加拿大的残疾人这么多”的疑问也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这里的残疾人不只是呆在家里,他们更多地走出户外,和我们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32:54 | 只看该作者
人在海外2:在加拿大看病,准备好了吗?(下)在加拿大正常看病都是要提前预约的。
    加拿大人一般都有家庭医生,所谓的家庭医生不是上门服务,更不是随叫随到,就连你有个紧急情况想打个电话咨询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家庭医生就是经常给你看病的固定医生,一般来说,你不管有什么病,都要先去你的家庭医生那里,当然同样需要预约,通常要等候一两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家庭医生看完病,如果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他/她会给你推荐到其他专门的医院,还要重新预约,还要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看你检查啥,做心电图,简单,有时等候一个星期,运气好的话,也有的大医院到那儿就做;如果是核磁共振,可能就得等个一年左右了。当然,也有快的,比如一般的常规检查(验血,验尿),你只要拿着医生给开的单子,第二天一早直接去社区医疗中心就行了。这么说吧,一般情况下,一个病没个一年半载的是看不完的,当然这都是指慢性病,如果是人命关天的事,那就快了,医院也不敢耽搁。前几天我的朋友得了急性肾结石,疼得要命,到了医院直接住院,第二天安排手术,第三天出院,三天搞定,分文没花。
    所以有人给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救死不扶伤”,我看倒是很有道理。

    最近一段时间,妻子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白天还都正常,到了半夜一向睡眠超好的妻子就会惊醒,自感心悸,紧张,血压升高。拿来血压计一量,果不其然,高压常常会在180以上,低压也有100左右。好在我们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并且这一症状常常是过个十分、二十分钟之后就会减轻,血压也会慢慢回落,我们也就没有着急去医院检查。上个星期二的晚上八点多,妻子又感到心悸,紧张,血压高,一量,高压187。虽然没有太明显的不适,但还是有点儿担心,一想约家庭医生还指不定啥时候,还是去看个急诊吧,希望医生能给开点降压药什么的,也只有这个办法才可以不用预约而直接见到医生。
   
    医院离我家很近,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进了急诊大厅,一看大约有四五十人在候诊,我们在机器上拿了个号,我一看121. 听着麦克风里正在叫107号,我们想十几个号应该很快吧,就坐下来等候,谁知十分钟也喊不到一个号,再一打听,被叫到号的只是到检查室简单做个检查然后再分诊,真正看到医生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呢?妻子感觉好多了,便和我商量着别等了,先回去,明天白天再说!回家的路上,我们还是觉得有点儿担心,便又到一家连锁药店在自助式的血压计上量了一下,高压197。不行,还得回去!调头,返回医院。耽误了半个多小时,到了医院,叫号才叫到114号,没办法,耐心等待!

    晚上9点半左右我们进到了分诊室。
    走进检查室,量血压,高压193. 其他一切正常。医务人员跟我们说,虽然看似一切正常,但血压总是这么高还是不好,建议我们还是要看医生。我当时感到奇怪,我们来这儿不就是看医生吗,还建议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暗示我们要有耐心,因为很多患者忍得住病痛,却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就索性回家不看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做好了准备,等!

    过了十分钟,登记窗口在喊妻子的名字。
    妻子起初以为是分诊人员看她的血压太高,要提前给她看病呢,我们心里还暗自庆幸。谁知到了窗口只是出示医疗卡,办理简单的登记手续,然后便叫我们回到大厅继续等候。这一等竟是整整12个小时!12个小时,如果是乘飞机从多伦多到北京算是正常,并且我们事先知道时间,我们有准备,飞机上睡,飞机上吃,飞机上看着电视。可这是急诊哪!在大厅里整整等了一夜,最主要是你不知道你前面有多少人,要等待多久,况且救护车一次次地送来更急的病人,医院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你到底还要等多久,所以我们就是这么干等。我们原想着可能要几个小时,到了凌晨1点钟,妻子就想要放弃了,想要回家。我一想,反正都等了四个小时了,再有两个小时咋也看上了,等等吧,坐着硬板凳,我还不敢打瞌睡,怕错过了“广播找人”,耽误了大事,于是就这么坐着,等着。到了凌晨4点钟,实在熬不住,就又想回去,想一想已经到这份上了,死熬吧!看看那些外伤患者,简单包扎一下,又出来等着,看看几个月大的孩子发着烧哭着闹着还在等着,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也在等着。。。

    等到早上六点钟,我们的忍耐快到了极限,我找到工作人员说:我们已经等了九个多小时了,时间太长了。她说:这不算长,在这里最多的等过十五个小时呐。天哪,不要说病人,就是好人要等上十五个小时会是一种什么情形,直接就见医生了。

   
    终于,早晨8点半钟,在整整等了12个小时以后,我们被点名叫到了10号诊室。

    走进诊室,里面空无一人,一名医护人员走了进来,告诉我们稍等片刻,一会医生就会进来。十分钟过去了,没见到医生的影子,我怀疑是不是我听错了房间号,就走出去询问,工作人员查了一下说没错,又叫我们回屋里等着。我们大眼瞪小眼地又坐了十分钟,还是没人进来,我耐不住性子又走出去,原来的问题又问了一遍,回答还是叫我们在里面等着,让人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终于早上九点钟,医生走了进来,问了一下情况,然后拿出听诊器前胸后背听了听,他甚至连血压都没量,然后告诉我们没什么问题,一切正常。他说偶尔的血压升高,即使“很高”都算是正常,如果高血压的症状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诊断为高血压,按他的分析妻子的关键问题是心理紧张,并告诫妻子不要心理负担太重,也不要天天量血压,一周一两次就行,过一段时间如果还高再把结果给家庭医生。
    十二个小时的大厅等候,半个小时的诊室等候,医生的不到五分钟的检查,就把我们打发了。但我们还是很高兴,也忘记了疲惫,毕竟没事就好。

    回家的路上,想起了家庭医生曾半开玩笑地说到妻子的血压“在家不高,到医院高”的现象时,说妻子患的是“白大褂恐惧症”。又想起很久以前女儿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故事。当时的沈阳市委幼儿园的老师的服装就是白大褂,女儿刚走进幼儿园里,看见“白大褂”扭头就跑,边跑边大声嚷嚷“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看来这“白大褂恐惧症”也是可以遗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4-11-27 04:30 , Processed in 0.0512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