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遇尴尬 底薪降至3500 人才市场上“海归”(海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沦为“海待”(海带)。(AFP/Getty Images)
随着留学大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归(海外留学后归国人员)开始涌入中国就业市场。相应的,人们发现十年前在就业市场上还很抢手的留学文凭也贬值了,“海归”(海龟)的起薪从期望的1万元骤降至6000元,海归竞争力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大陆《都市快报》报导,对杭州50位海归的随机采访发现,海归们对薪水不太满意,有28%的起薪在6000元以下,最低的只有3500元;起薪在6000~8000元的海归最多,占40%。这一数值,已经与杭州众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相差无几。
而与这份尴尬的薪水相对应的,是出国留学的巨大家庭投入。到国外留学,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花费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还是起步价,并且逐年上涨。 同时伴随的是海归人数的爆增。而数据显示,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相比于2007年短短九年间,出国人数就暴增了近四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暴增了近十倍。 而据《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部分原因是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移民政策的收紧。 一位杭州普通家庭女孩的海归经历杭州女孩小林今年26岁,父母都是生意人,但家境不算富裕。高中毕业时成绩一般,父母想与其让她考一个普通的国内大学,还不如跟着留学大潮去国外闯一闯。对于学得焦头烂额的小林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避开高考的好机会。 最终,小林成功申请了澳洲莫纳什大学。但去澳洲读书,要求银行卡上要有60万存款,再加上每年30万的开销。为了凑出小林留学的钱,小林的父母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房子。 小林原计划在澳洲待三至四年,读预科和本科,之后就回国工作,后来阴差阳错,再读了两年的研究生。2016年底她回国后急不可待地赶快找到工作。 小林投了6份简历,每一次面试都是一次“碾轧”。有一场面试,对方告诉她底薪为2000块。 小林和杭州一位大型企业里的前辈聊天,这位前辈告诉她:“现在的留学生就像以前的研究生,或者是再之前的大学生,一抓一大把。” 小林身边一起出国的几位朋友,大多选择了创业。创业,避开了回国后低薪酬、找不好工作的心理落差,也更适合经济条件尚且不错的大部分留学生。 今年初,小林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家国企,每个月工资拿到手5000元。这和她最初的预期不是没有差距,但是经过多番“碾轧”下来,她说自己的要求已经放到很低了。 最后,小林再算了一笔账:一年的留学准备花了近10万元人民币,六年的澳洲生活花费大约180万元人民币。依照目前的工资水平,赚回这笔钱难度不小。但是,小林依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十年赚回这近200万。 同是26岁的男生小丁去年从英国排名前十的一所大学硕士毕业,专业是文化与传媒,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做新媒体工作,去年年底入职,每月收入6000元左右。这两天他刚与别人合租了一套房,租金每月2150元,花掉了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个收入,要说符合期待,肯定不是真话。毕竟家里为了送我出国,过得很辛苦。每年10月交学费时,就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大一时学费还低的,一年11万元人民币。到了大二大三,就要十三四万元了。而生活费也跟着水涨船高。到研究生毕业,一共花了100万元左右。” 快报做的关于应届海归薪水的小调查显示,除了一家金融公司明确表示起薪会在1万元以上外,其它多家公司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应届海归起薪6000元是普遍水平。在这些大公司的眼里,应届海归相对于应届国内毕业生,薪资优势并不明显,最多相差1000元。 事实上,近年来海归沦为“海待”(海带)的现场早已经引起关注。《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的统计显示,15年间海归人数增长了四十五倍。同时,海归就业也在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下被挤压,薪资过低、专业不对口、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超过80%的海归认为自己“学非所用”。另外,部分回国留学人员的薪资水平达不到期望值,约50%的硕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约78%的专科生薪资在5000元以下。海归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仅为33.2%。 有分析认为,造成海归贬值,满意度下降的现象,一个原因是现在出国较容易,很多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这一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弱一些,同时海归人数暴增,带来很高的竞争压力。再来就是,国内经济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海归的留学经历也会增高他们对于工作的期望,会导致“眼高手低”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