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姓后人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姓苟
& p0 e/ B# ~ j2 F# o | | |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一“敬”姓大臣因为要避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忍痛减“文”改姓为“苟”。 & @$ R% p' I% [1 M! A- G# q& F
一千多年后,荥阳市雷垌村几百名“苟”姓后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改回“敬”姓。这几年,郑州也陆续有苟姓人改姓敬。 ) O7 k8 P- V4 E! e- F
3 R/ p$ V- V1 v7 s$ e8 x
- C o+ ~7 _+ [( H, V
& o! P9 ]- D$ U# v$ `1 u" l | 心声 & \/ a9 ]* N" z" k) y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儿姓苟 ; A- a5 ` y# V# U5 }$ t8 D9 |
“宁可不给孩儿上户口,也不能让他姓苟。”早在妻子准备怀孕时,郑州市民苟先生就决定要给孩子改姓,甚至一度撂下了上边那句狠话。 ' E0 M& V/ q( b3 n
苟先生从上幼儿园起,就被老师、小朋友们喊作“小苟(音同狗)”、“苟”、“汪汪”。因为这,不管父亲怎么打骂,他都不愿意去上学。后来勉强去上学了,迟到、逃课也是常有的事儿——他不想听见老师点名,只要点到他的名字,就会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6 H9 ~: X5 |/ R$ |1 w( k3 ? 如今,苟先生已是一家单位的中层领导,却依然没能走出姓氏的阴影。他说,同事顾虑到他的感受,都不喊“那个字”,而是以他的名字或名字加职务来称呼他。如非必要,他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氏,跟知道他姓氏的人说话时也习惯以“那个字”代替。 4 u. }! r. u* `9 R' H3 Q
在苟先生看来,“苟”姓带来的羞辱和创伤,已经烙印在了他的心中,足以影响他一生。他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切,绝对不能让孩子再次经历。 1 i- `- Q! i' w& o2 L+ I3 W, u) c
尴尬
$ x0 y! n1 n ]# `) k 总是被嘲笑,游泳被叫“狗刨”
+ x, o# Q' u9 Z& `* B5 H 事实上,因为“苟”姓而受累,想要改姓的人,远不止郑州市民苟先生一人。
9 `( B& V6 ~) Q3 k% d: C 在荥阳市城关乡一个名叫雷垌村的小村子里,苟姓是个大姓,有四五百口人都姓苟。但早些年,苟姓族人时常被外姓人取笑。那儿的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年龄小的孩子被叫做“小狗”,年老的人就被叫做“老狗”,游个泳也会被嘲笑是“狗刨”。
" ?' ^' {8 \8 n9 U8 U( M& @6 k 再后来,随着外出打工、求学的村民越来越多,雷垌村里随母姓的人多了,还一度出现了一家多姓的奇观。 - ^ G: H7 k# D! o3 j/ B/ Q
在雷垌村之外,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苟”姓人遭遇着相同的尴尬:
) u6 P0 T8 [- N* R0 u 做生意的苟镇,买东西开发票的时候,名字时不时就被人写成“狗镇”;长春市民苟某介绍自己是“小苟”时,被单位领导批评“不严肃”;陕西人苟百善的女儿自小随母亲姓,从来不让父亲给她签字;辽宁省新民市一男子因为姓苟而不好意思外出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农活…… 3 T) X% z! Q: y! {9 l. b
雷垌村村民敬岐说,以前,村里的老人只知道祖上姓敬,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和渊源,想要把姓改回来也无从下手。
, c- p8 l% ^4 x; ?- Q% @/ ^9 }8 V 渊源
9 b* T# O2 g/ p* c7 K: h5 h: Q 敬姓人祖上避石敬瑭名讳改姓苟 . O/ s- q2 I6 u2 u
曾经,雷垌村一个在郑州工作的老人,为帮助族人和孙辈改姓,退休后开始大量查阅跟姓氏有关的书籍,算是弄清了苟姓的渊源。 ; a1 L; R+ x0 x g0 Q& s4 T
据史书记载,苟姓跟草有关,包含着生长的意思,最初产生于黄帝时期。传说,黄帝的子孙中,有人居住在河内(现在的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因为当地生长的枸杞比较多,所以以“苟”为姓。除了这支苟姓人外,其余的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
; ?9 _& a- y& a: j 敬岐等人的祖上之所以姓苟,就是由“敬”姓而来的。这个故事,在有苟姓人的地方多有流传。
, ~1 {6 O$ [9 R, V% K( P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 ) u1 H' Q, w+ f, L% k( a0 @* Y n& ^
据有些地方的族谱上记载,该敬姓大臣的部分家人逃到了山西一个叫雷家垌的地方。后来,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迁到了如今的荥阳。再后来,因为逃难,又有一些人到了登封、巩义、新密等地。
3 {4 y' y: x0 J# I1 a: ^ 故事
7 M f0 \! i3 A- K7 a 一村人改姓“敬” 连唱三天大戏
b$ Z8 S! T- W% N. n, K 知道了祖上和“敬”姓的渊源后,生活在雷垌村的苟姓族人,于2000年召开了一次“改姓”会议,决定向公安部门申请改姓。在提交了两三页的改姓申请后,荥阳市公安局经过调研,同意了雷垌村苟姓村民改姓敬的申请。 % s3 a! |7 N( M } C" n6 U
也是在那一年,雷垌村几百口苟姓人改姓敬。第二年的庙会上,为庆祝改姓,雷垌村曾经姓苟的村民出资五六千元钱,连唱了三天大戏。 6 m& M7 y. s; j" u1 l( d/ s) }) W7 a/ b- F
雷垌村村民改姓5年后,登封市唐庄乡上百名苟姓村民借鉴他们的做法,集体改姓。这之后,陕西、甘肃、河北、沈阳、黑龙江等地的很多苟姓人,纷纷认祖归宗,成功改姓“敬”。 U. j) r5 G* v* D0 G
这几年,郑州市中原区、上街区、金水区也陆续有苟姓人成功改回敬姓。
4 P% a+ B) C- b5 J( R. l% w5 O 姓氏故事
8 w; k' b2 }. O; ` M0 \( D o 历经磨难的敬姓
9 n. U+ C0 R: d' u1 y 据史书记载,由于要避皇帝的名讳,敬姓在发展中曾遇到过多次改姓现象,可谓一个历经磨难的“倒霉”姓氏。 - x% H: o! c9 G: r+ o9 | L
在南朝梁时,权臣侯景曾建立一个汉朝,由于敬姓人的姓氏与他的名字同音,应该加以避讳,于是敬姓人无奈改姓“恭”。
- H2 h" X% Y9 i9 V4 H; w* ? 侯景的政权灭亡后,他们虽然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国时,又因为姓氏冲了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得不把姓氏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 : _5 Y! f; V, a7 @0 U' B% W
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文的后人又改回敬姓。 + @+ J# k9 I# W* i: D
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文。 7 H. }6 O0 O0 C2 Y$ [
| -
8 N( }- d. d3 h! e f: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