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9 ?) ^. {0 y( Y: a% l) S7 ]
, T" J; P; [9 N3 k) G8 z
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确定重点要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等。而不久前,据环保部等透露,我国将投资1.7万亿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再加上此次公布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舆论纷纷议论“新4万亿”已经悄然来临。
, |+ @+ J; S$ J& ?* }1 C" N
- D, U3 I$ S3 a不过,与5年前的“旧4万亿”相比,“新4万亿”不仅投资领域较为不同,而且其投资背景,以及投资参与主体亦大相径庭。0 D0 \( j% h! k! ?0 O, }5 V5 n
2 X; B l' l( ?( F
就投资领域而言,5年前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主要投资于铁路、基础设施,环保虽然亦在其内,但其规模仅为2100亿;而当下已经悄然来临的“新4万亿”投资计划,则首次将环保列为中央投资计划的核心所在,其投资规模将高达1.7万亿元,而且与“旧4万亿”过于侧重于城际交通相比,“新4万亿”则将包括地铁、轻轨在内的城市交通作为重点。以此观之,“新4万亿”是要能够做到增长与民生兼顾。
' ]1 W% v1 E0 [& Q8 m2 }& x
/ K: q v& t9 o# D3 @/ p4 v% l而投资背景也不一样。5年前的“旧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是为了避免我国经济遭受过大的外部冲击,以达到“保增长”之目的;而当下之所以启动“新4万亿”投资计划,则是因为我国历年堆砌的经济扭曲内因,所导致的近来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需要相对保持一定投资规模进行一定程度的“托底”。
* d1 k% ~* G7 l5 k
( a4 A$ [, L3 D+ ?1 W: d) U+ U与此同时,“新4万亿”投资参与主体也将更为多样性。“旧4万亿”投资刺激是以行政主导型为主,实施主体绝大部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且融资渠道以指令性(或变相)银行信贷为主。而“新4万亿”投资计划则明确“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这说明“新4万亿”投资计划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 F# b/ {0 }* ]& M4 W t% A( g4 E! P( d- p
以北京市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为例,方案提出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且3380亿元的总投资中,拟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占比近40%)。如果以此类推,则此番已然来临的“新4万亿”投资计划,将会引进社会资本高达1.6万亿元左右。( F- m0 H6 c2 _- D" b
' a6 U6 K" z/ Z8 ]: T+ E
对市场化特征更为明显,且投资领域相对侧重民生的“新4万亿”投资计划,不仅表明决策层倾向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更表明决策层具有增长与民生兼顾的投资新思维。
7 q. g, s3 X/ G5 B4 K' t& @6 X: V, q4 g( }4 d5 m8 \
当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以便既有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热情,又无损于民众的中长期利益,则显然需要相关部门深入思考并细化落实。1 o$ U) e* J6 R, q4 G' s6 ?,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