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图)加拿大华裔杀害父母 背后原因种种
# V% n5 B) R& N | | 2013-05-12 08:42:44 |
近期在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两地接连发生了父母被杀害、儿子被拘捕的案件,震惊华人社会。舆论一方面痛斥涉嫌谋杀父母者灭绝人性、大逆不道;另一方面更认定,检讨家庭伦理及社会教育刻不容缓,以免悲剧再现。
' C4 x4 j8 F# d4 l' }2 ]! G
# C0 t9 B' d2 ], F连续发生怀疑弒亲案件
+ x7 S2 O- n* j% w X( h5 I3月份的多伦多和多伦多,连续发生3宗怀疑弒杀双亲的案件。3月15日,香港一名29岁男子,涉嫌联同友人谋杀父母及肢解尸体,并在脸书开设寻亲专页。这宗被形容为“自编自导自演”的案件,骇人听闻。没想到在接连的第二天,竟然又爆发另一宗类似的兇杀案。一名18岁青年跟友人涉嫌合谋杀害父母,再次轰动香港。
, u+ u& B/ l& j$ x7 h* I- j( h同月底,多伦多亦发生了一宗相似的案件,一名来自中国的26岁男子涉嫌犯案,警方在其寓所发现他双亲的尸体。 $ P) L" |8 V8 ]
去年6月,温哥华有一名25岁中国留学生,被控杀害前来探望他的母亲。被捕前,嫌犯还跟父亲召开记者会寻找母亲。另数年前,在亚省南部一个城镇,也有一名12岁女童,串同20来岁的男友,杀害父母及年幼弟弟。 伦常关系响起严重警号 ' S: a! M, P% ?6 y
从加国警方提供的2011年罪案统计显示,本国暴力罪案的数目和严重性,跟前一年相若。杀人案虽然在加国较为罕见,但仍被视为量度国家暴力的指标——2011年有接近600宗杀人案,比率较2010年上升7%,绝大部份的受害者及疑兇都是男性。而在警方侦破的案件中,受害人通常跟兇手认识,且有接近一半是朋友或熟人下手,叁分一更是家人所为。省份方面,缅省、沙省和亚省的杀人率及跟帮派有关的杀人率最高;相反,安省的杀人率乃40年来最低。 - ?" O: V. A1 Q$ T: R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海滴 (Kathleen M. Heide) 指出,弒亲案极不寻常。据研究显示,家庭暴力、问题家庭、不能承受压力的孩子、家里藏有枪械等隐藏危机,都会增加孩子弒亲的可能性。美国及安省婚姻家庭治疗协会註册治疗师及督导、泉源辅导中心总干事古洁明相信,近期发生的几宗伦常惨案,成因复杂,反映出人性的幽暗面和缺陷、素质的下降,家庭问题及伦常关系均响起了严重警号。 5 D0 n9 [/ R: a( B
香港杰青吕宇俊博士亦指出,弒杀双亲伦常惨剧的发生,正显示出两代沟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只是没想到在孩子沉默无语的背后,居然隐藏杀机。吕博士不讳言,今天社会普遍的现象,是父母以为努力赚钱、供应子女所需、为孩子的前途铺路,便是“称职”的家长;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 M1 e9 s# B& M0 P% { D同样地,孩子已经习惯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缺乏尊敬和感谢的心。要知道,亲子关系是一个长年累月的积聚过程,不会突然变好或变坏。父母一旦发现跟子女的关系越趋疏离或恶劣时,应及早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以免酿成家庭悲剧。 3 `& a( O8 f9 G; M: @
纵容孩子变成宅男宅女 2 [! o8 s' M# M+ I7 w: g
今天不少纵容孩子的父母,只会不断供给和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致令年轻人缺乏了努力学习或工作的动力、求生的能力和竞争力。子女躲在家中,也有父母全天候妥贴照顾、全面的丰足供应,即使游手好闲、天天玩乐,生活仍旧一无所缺。结果,便养出了一班不工作、不上街、不愿意跟人面对面沟通,只沉迷于个人世界(如打游戏机)的“宅男”和“宅女”来。
( D: w; {. t7 ^3 c2 O5 @0 {) Z8 h: H% G$ \义气帮兇心态不难理解 .
2 Z+ T3 M/ @7 d4 R& _# ]在香港两宗怀疑儿子谋杀父母的案件中,肇事人都是在友人协助下行兇杀人。吕博士认为帮兇者的心态不难理解-他们因得不到渴想的父母的爱,反而觉得朋友更加瞭解和明白自己,即使那是“虚假”的幻觉,但在他们心目中却非常真实。因此,他提醒年轻人应该懂得保护自己,也要有分辨是非对错的智慧,切不可被人利用作不法的事,以致抱撼终生。当然,在子女交友的问题上,父母有责任从小就给予谨慎择友的指引。
2 x* C7 d# ~( S% X+ S* U; Z4 ~恩威并施适当表达关爱
1 j4 n. S2 W. q+ D吕博士重申,各类物质享受都不是孩子真正所需;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爱和陪伴他们成长。倘若孩子得不到这些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东西时,日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绝对不能“还原”的。 & s3 w9 x/ ]9 T; w: ] U) P
因此,父母必须改变自己对子女表达爱的方法。例如:多抽空跟孩子玩耍、一同享用他们喜欢的食物......建议父母不妨利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即时通讯软件如WhatsApp等,来跟青少年子女保持紧密沟通,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关爱。
4 _! w2 i0 [) r+ [他也指出,父母不宜“过份尊重”孩子,因为过份尊重就等同纵容。这只会助长他们的霸气,最终变成尊卑不分、不会敬重长辈,以至打骂祖父母,更甚者就会做出弒亲的恶行来。
0 N0 v& l% e6 [" l勿让弒亲案常态化
7 R& L! z2 \3 \, C I+ Y! r临床及法证心理学家李成富博士指出,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并非个别的随机个案,这是个人问题与社会文化土壤互动衍生的现象,且已趋常态化。社会怨气、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无助感、暴力文化越来越厉害,肇事者认为在困境中寻找回击对象,藉此取回公道的做法,并没有甚么大不了。 & ?8 n$ D& O, N( ]; B$ o
“由于好些电影过份渲染和歌颂社团人士,有如梁山泊英雄盗亦有道,没有是非黑白,只有灰色地带;这种另类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减少了道德规范力,也成为社会大气候的一部份。”李博士以美国枪击案为例,校园、戏院、医院等均曾成为兇案现场,说明它们不受时间、城市、环境限制,而且不是独立个案的特质。同理,弒亲案跟枪击案一样,正反映出人们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现象,而问题只会不断出现及恶化。 8 k0 g2 Q/ C# T: B. S, g( B
后天因素影响心态
+ m) i% \( t, B李成富博士认为,人不可能先天有杀害父母的倾向,但跟后天因素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有否形成思想行为偏歪、经年累月的亲子关系矛盾、社会气候及文化土壤等不无关系,故不能以单一的心理、精神或社会等角度来解释弒亲案。
6 p2 F4 F4 ^# f& B: I: y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最后的堡垒和避难所,若家庭出现问题,令亲子互不信任,甚至彼此憎恨的负面气候持续不变,悲剧一触即发。 ( C2 q. O& Z, T( Y0 c
过早分离:不少父母过早送孩子往外国读书,选择自己做“太空人”赚取金钱,孩子则独自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感到被忽略、被放弃,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怼,亲子关系疏离。待他们长大后遇到困难,也不会向父母求助,更甚者,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9 W) Z3 y, F2 s* K- |
期望落差:父母过份迁就子女,造成溺爱,令他们对自己没有要求,却不断苛索父母。好些年轻人会指责父母,当他们年幼时,向他们施加很多有违个人意愿、兴趣和志向的要求,而自己想做的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子女推卸责任之余,还要父母作出补偿。另一方面,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因“恨铁不成钢”,不满的情绪越趋高涨,使在困境中的青年人压力更大。当彼此的期望出现落差时,磨擦冲突必然升温。 8 ~1 C; y9 c0 T2 Q" o
社会怨气:现今经济不景,即使是大学生,如果缺乏专门的技能,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也未必足够维持生活,成家立室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自觉社会地位低、没机会打破困局,令挫败感和沮丧感倍增。
6 J2 {1 R# a# b: `: B/ Z+ F* D7 y计算错误造成命案
2 j8 Y6 u( a" z2 ~李成富博士表示,大部份弒亲案绝非事前经过周详的计划,而是计算失误的后果;至于有同党当“帮兇”,也是年轻人互相影响和认同的结果而已。“这帮人的背景大多相同,互相认同、惺惺相惜、心意相通、视对方为兄弟,又如恋人般有默契。他们不是一开始便计划杀人,可能是一方纯粹想惩戒或威胁父母顺从己意,另一方推波助澜,事成后利益均分等。怎料,当两人联起阵线后,场面更难控制,计算错误、出错的情况更多,例如箍着颈项的力度过勐,直至对方动也不动,才知道错手杀人......” * v6 C4 ?9 X; u. i9 a
出事后如何解决困局,乃视乎个人的能力。李博士坦言:“若进入当事人的心态,大部份的人理应是惊慌不已,难以冷静地处理问题。他们为了‘急就章’,每每采取最方便的方法,如切割尸体以便储藏,或把尸体抛下海,以为没有人知道......这些做法显示他们手法拙劣,根本不是职业杀手所为。” 1 r% L6 V" y9 m6 W- e, q
好些疑兇事后透过脸书(Facebook)、电视等媒介上演感人的“寻亲记”,这个“贼喊捉贼”的举动,李博士解释是罪犯中颇常见的“迷离”(dissociation)现象-由于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太大,以致甚么也做不到,只好把自己抽离现实,麻痹自己成为“局外人”,从而减低痛苦、压力、被惩罚的恐惧、罪恶感,那是一种面对危机的心理自卫方法。
- T( p S: J' V6 S, g# N, p$ y6 I解决问题不会太迟 .
3 B' a2 ?/ ^3 w; _ m: P李博士提醒家长,孩子心理有问题是有迹可寻的,例如:孤立自己、不愿意出席家庭活动、沉默、不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活习惯改变、沉溺上网或漫画等虚拟世界、朋友越来越少、忽略仪容等,都是家长该留意的警号。李博士列出这群人的特征:“自我隔绝社会,与家人及外界疏离......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自尊低落,久而久之,容易衍生孤僻性情、愤世嫉俗,将自己的问题归咎外人,越来越跟现实脱节、寂寞、恐惧,形成极端自卫心态,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继而产生严重情绪及心理困扰。” ' b+ v- ]9 Q2 G/ ]9 D4 w
解决问题永不言迟,虽然孩子年纪越大,问题越难突破,但却不是没有可能的。父母需要找机会修补关系,彼此敞开心怀,讲出自己的感受,跟孩子真诚对话,切忌一开口便责骂。家长不妨打破一贯“说话、对谈”的传统沟通思维和做法,以孩子的需要为起点,以字条、心意卡、短讯等弹性并多元化的沟通方法关心子女。要是一次、两次、多次的心声没有回应,家长也要持之以恆,不用灰心,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会有回应,对父母表达自己逼切的需要。
$ k( G) x3 ~/ H% K6 o)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预防胜于治疗”。李博士认为,父母应从孩子年幼便建立亲密、信任、尊重、负责的关系,以及开放共同交流的园地(一同用膳、旅行、活动......)给予孩子开心的回忆和良性的经历。日后他们踏入暴风少年期,仍然记得童年美好的片段,信任父母,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自会在关系中寻求协助。 ) {' p6 e* Y3 J7 [3 S6 ]- q
弒亲案悲情背后 4 {, `% K$ f' m, F2 ^
最近,多伦多发生华裔青年涉嫌杀害父母的案件。不久前,香港亦连续发生两宗如出一辙的兇杀案,涉嫌行兇者伙同友人弒杀双亲。去年,温哥华一名留学生,亦被控杀害由华来加的母亲......连串事件,震撼了中、港、加华人社会。
8 V; h: Q; ?7 B+ r3 d, ?2 K9 n* P弒亲案令人惊悚不安。华人重视传统伦常与孝道,逆子弒亲,最是叛道乱常。《诗经 蓼莪》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正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子女者即使不念亲恩,亦应记取亲情,何以竟会狠心若此动杀机?这样乖悖的行为,确应受到强烈谴责,为人所唾弃。行兇者更必须承担一切后果,并受法律的严正制裁。 $ m- u! o1 ^1 `( J1 }
不过,这些事件,不止是个别家庭悲剧,更是道德沦亡的警号。古籍《易经》有言:“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正是冰封叁尺,非一日之寒,伦常惨剧的发生,必定是问题早已出现,却长久得不到开解而引致的。无可否认,我们身处的世代,正日趋复杂,道德核心价值不断受到不良风气影响,讹谬反常的思潮涌现,造成了习非成是的歪风。置身其中,就要提醒自己勿受邪恶污染,更不要出现偏差行为,走向极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固当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亦是一样。 0 \; j3 ]4 r7 o4 j" N
父母子女的关系,构成了组织整个社会的单元─家庭。父母子女的正常关系,是家庭正常关系的根基。我们期望社会健康、和谐、快乐;两代之间的双向关系是否融洽,就是达成这个期望的重要关键。弒亲案揭示了社会悲情的一面,不过,我们能否看到问题癥结,从而改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才是悲情背后的积极意义。 0 M- ~( |$ X) |6 n8 C9 v
悲剧中透出的伦理冲突
* a" F% f* r+ E+ Y: h李小冰博士曾服务香港警队,并在香港大学进修,研究“犯罪与高密度城市社会经济变数的关系”。她坦言在执勤时遇过不同的罪犯-或因贪心而行窃、或因心里怀恨而打斗、或因报复、被迫害、宣洩而杀人;但提到之前在香港及加国发生的儿子涉嫌谋杀父母案时,她深觉悲剧中透出了不寻常的伦理冲突,教人忧虑不安。
4 w6 E9 `' z9 V; s6 ]2 n误用专长 作奸犯科
$ p6 B* A( S) `% ?# c9 e7 D“我相信肇事者是有本事的年轻人,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压抑、长处不被认同、缺乏认知自己实力的机会......长大成人后,在同辈或环境等因素的刺激下,滥杀至亲。”李小冰博士认为,学历及知识越高的人,一旦感到自己被忽略或权力被剥夺的时候,挫折感就会越发扩大,而他的可能反应或会促使他,误用个人专长去作奸犯科,藉此证实自己是对的、是可以掌管一切的,例如不少智慧型的罪犯,本身是高科技的IT人。另一方面,她观察到这些人通常都有矛盾的性格,例如理性冷血者,却需要世人的注视和被爱。
/ M) A' a3 K8 @# u* n李小冰博士指出,今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行为怪异之士越来越多,医学上称之为“人格分裂、精神失常”。根据报道,弒亲案主角多属家境良好、学历不差的年轻人;犯事前跟常人无异,只是不知怎的突然被罪恶所胜,犯下弥天大罪。至于肇事者杀人后高调寻亲的举动不难理解,纯粹是掩饰其罪行的桥段。
8 Y' P- D% i% n, y, t2 C& i" e反叛孩子 反面教材 . 3 b* @3 Z$ |- m/ T! J d2 ]
“华人家长大多望子女成龙成凤。他们坚持的‘成功方程式’不外乎是入名校、上青籐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及伴侣......可惜,他们常犯一个通病:忽略了因材施教的精髓,只想子女按着父母的意愿生活,但当实际与期望有差距时,孩子或会自找逃避的方法。”以现今年轻人沉迷上网、打机等活动为例,李小冰博士认为这些表现或多或少反映出他们缺乏安全感(包括不信赖父母、老师,没有可交心的朋友......),所以惟有将全人藏匿在他们的“安全堡垒”内,结果弄至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甚至身心的健康。 -
" M5 x: y$ Q; e2 e) q藉着孩子 训练父母 ) |# ]% y/ b6 m+ m* Y' l2 j
身为基督徒的李小冰觉得:“有时候,神容许这些事情发生,可能是藉此训练孩子的父母或身边的人。我见过一些愿意先行改变自己的父母-当他们不再执着过往偏差的教导模式,反而努力为孩子祈祷、倚靠神的力量及圣经的真理去教养子女之后,除了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外,连孩子的陋习也彻底除去。”为此,她建议父母需先倾听孩子的心事、陪伴他们行人生路,共同面对问题,令他们不会感到孤单和惧怕,而不是一面倒地责骂他们只顾打机、不上学,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建立个人兴趣,当兴趣转移之后,他们自会对“旧爱”的感情转淡。
% R& | }# \& \5 Y# S“八岁的姨甥是个醒目又骄傲的孩子,最初他并不接受我这个从外地前来‘进占’他家庭的姨母。同居期间,我先放下身段,学习以基督的爱和祂所赐的智慧来跟他相处,例如陪他阅读一些他喜爱的书,建立沟通分享的渠道;看见他犯错,我立即给予纠正......逐渐地,他视我为值得信任和明白他的亲人,同时,更尊重我并没有被他牵着鼻子走。一年后我要回港了,临别前他特地为我预备早餐,又送我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可见我已赢得这孩子的心。”李小冰博士坦承,从中她学到了宝贵的功课:
2 W- t i9 u8 M! h0 B(1)要是孩子有问题,一定有迹可寻;
6 }! x0 t A* N8 X; ]% r(2)帮助子女的方法多如牛毛,问题越早解决越好;
/ V, X" h a5 R- ^(3)父母当作孩子的好榜样(情绪不稳的父母难以帮助孩子);
. D* {: n0 y- n( U0 e(4)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不离不弃,陪伴他们一起寻找出路;
% s/ ^% `+ D: m6 d(5)为孩子提供开心、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 .
6 \9 c" J+ z; r- H: v父母、子女自由讲
) i4 d" J3 c% x; v% Y- X4 A昔日的教育心得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方式-“只要听,不用说”;时至今天,这绝对是过时(Out)的教育方式。不听听孩子的心声,又怎么知道他们在想甚么?同样,父母也有心底话要说,子女不妨瞭解一下他们的感受。很多时,彼此会在不自觉的情形下,用言语或态度伤害了对方,以致破坏了和谐的关系,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 ?6 ~& |+ i, h' F7 v7 |- ?* h6 h
以下节录了一些父母和子女各自表白的心迹,当中可有你熟悉的画面?引起你我的反思?
* }+ l& {( ?6 m( [8 D" Z*儿子:17岁考到车牌至今已经叁年了,爸妈一直使出“拖”字诀,老说“担心我会出事”,总不给我买车,弄得我每次跟朋友出街,坐人家的顺风车时,都觉得很没有面子!父母:你太年轻,还不会控制情绪,有了车子肯定会招朋结友到处跑,到时候还能用心读书吗?何况,供车加保险费的开支太大,暂时实在负担不来。 加拿大 + y1 L5 z, j0 v7 f0 j1 P2 [* S
*女儿:我跟同学一起出去、玩甚么、到哪儿、几点回家......这是我的自由和人权,父母却事事干涉、常常追查我的行踪,真讨厌!
. P; g7 D) i* i父母:女孩子很容易吃亏,万一出事,后悔莫及。我们只是爱你、紧张你,有甚么不对? + o1 i! ]* q6 P
*儿子:妈妈对我女朋友有偏见,每次都是用冷面孔来“欢迎”她。"Love me, pls love my dear"(如果爱我,也请爱我所爱的),否则说爱我,只是谎言。
$ `9 E- ? e; s G% ~2 c* j母亲:一看那女孩就知道她贪慕虚荣,我猜她只是看中我们的雄厚家财,多于我那个憨头憨脑的儿子,我怎可以眼巴巴看着他掉进这个爱情陷阱?
* u7 Z6 A" C" o. q*女儿:爸妈居然当我是摇钱树,我辛苦赚来的钱,硬要我上缴一半,还说甚么投资大、回报少,一点亲情也没有!好,搬出去自己住,两不相欠。 2 Z8 t2 m7 n9 ?/ A7 k
父母:多少年供书教学、在家吃住花费,我们一概不计,但今天你工作挣钱了,叫你拿些钱出来帮补家用,过份了吗?要多一点是替你把钱储起来,免得你乱花。这样就搬走,我们心碎了。 , R$ {! A1 z/ q4 W) V' v6 g( }
*儿子:妈妈,你干嘛进我房间、翻我的东西?你一点都不尊重我的私隐! $ s6 C$ J' j7 {7 M2 a
母亲:如果你懂得自律,不让我操心,我当然不会翻你的东西。不翻,怎知道你枕头底下有一包烟?
/ {2 w& ^6 H' B5 J*女儿:如你所愿,我终于考到第10级了,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碰这钢琴了! " h. J1 \7 z7 o: W8 X" s3 E# i
母亲:多一门技能傍身有甚么不好?年轻时,我多希望可以学琴也没机会,不懂珍惜。 $ M8 s9 E' p W* s
*孩子:你们整天啰哩啰唆,讨厌极了。一件事情讲足叁天,真烦人!
6 p' s/ G' d/ [7 b$ m8 \# \7 t' U! U父母:同样的错误犯完再犯,少说一次也记不住呢!不想我们啰唆,就不要犯错。 ! I5 {; {. m9 ^0 v& l* _
*父母:我家的孩子总是十问九不答,现在连吃饭也躲在房间里。视家如旅馆、父母如陌路人,不知我们在甚么地方得罪了他? . h! r5 j+ y' `; l+ N
孩子:说了你们也不懂,你们根本不明白、不知道、不支持。Never mind (算了吧)!反正我总是做得不够好!不出声,最保险。 5 H5 A4 J8 I( d1 P3 r7 m g
*父母:我们辛辛苦苦、离乡背井移民,还不是为了孩子这一代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更好的将来?她根本不领情,读书也没心机,真是移民错了! # L: }6 e1 f, @) L- c1 f8 u
孩子:移民是你们的选择,不要把责任和压力堆在我身上。你们吃苦头,我何尝好过?15岁来到这里,英文程度连小学生都不如,多悲哀。你们只会叫我努力读书,我追不上啊!
; k5 z! ?3 H& F# ~2 W, x*父母:孩子,这星期你的课外活动时间需要调动一下,周一学琴、周二游泳、周叁画画、周六上中文班......好不好?
8 z2 H, f: l5 D1 \, B- M/ }孩子:若我说不好,可以全部取消吗? . j" m" p* w* i$ |
*父母:看看堂姐的成绩多好!某某和你同年,已懂得......
4 q0 w0 q3 S) z孩子:最讨厌拿我跟别人比较!总之谁都比我好,谁读书都比我优秀,又听话、又懂事,你干脆认她们做女儿好了。 * U5 D: X5 U. z5 k1 x
*父母:闭嘴 (Shut up)!大人说话,不要顶嘴!
! i$ ^& x- A( u, j0 D孩子:每次说不过我,便叫我 shut up,很 rude(无礼)啊!别以为你们是父母,就有无上权威!
2 M3 q* H$ P% k+ ~: E*父母:我认为你应该这样这样......那样做就不对了。 ~' ]- l; t% f6 i1 y" s5 S
孩子:可以先听我把话说完吗?我只要一双聆听的耳朵,每次跟你吐苦水,总换来一顿训话。下次不跟你说了!
9 A {- j' Z1 C; x- ^6 C*父母:要是你早听我的......就不会有这事发生。
" a2 }' i4 g- q孩子:事情已经发生了,说这些有用吗?既然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再说只会叫我难受。 h, y+ y- u1 Y( P, Y1 V7 \/ B+ N
*父母:我们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 _% U0 R8 J3 Y- {" N5 }+ V孩子:It's not fair(不公平)。为甚么约翰可以跟同学外出,我却不可以? ' g7 E' A) Y" O/ ?
为甚么你晚上可以看电视剧,我却不可以上网?
, N* e/ ? l: \, K/ c4 R加拿大
! _# o2 J! f4 I*父母:你是我怀胎十月生出来的,我不瞭解你,谁瞭解你?
9 M% T/ k$ I: ^5 o孩子:别假装你很瞭解我,you don't even understand
4 K3 ?- E1 y: V' D. u(你根本不明白)!我们喜欢听甚么歌、喜欢哪个“韩星”,你知道吗?
6 W0 @2 A9 M6 [' q3 b7 N* S8 A 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