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生活] 考进北大后时刻经历痛苦 他宁愿退学回去当技工(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23: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从北大退学,去读了技校

在高考中名列前茅,即将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被认为是前途无限的天之骄子们,后来怎么样了?

高考结束,又到了一年填报专业时,我在家长群中不止一次看到了周浩的故事。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他本想报考北航,学他喜欢的机械类实用性课程。但不管是父母还是高中班主任都一致认为:这么高的分数,不报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

最后他妥协了。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阳,周浩踏进了北大生命科学专业的大门。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但侧重理论和分析、没有操作性的课程、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 北大的一切都让他头昏脑胀。他说:我每天都感到由衷的痛苦。

“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

最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北大退学,去念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做一名技术工人。

媒体去采访周浩,他说,绝不后悔自己做的选择,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学最感兴趣的数控技术专业。



曾经的王牌专业,现在的劝退专业

弃北大而则技校,这样的选择值得么?

我们并没有一个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被誉为主导二十一世纪的朝阳行业的生物专业,近年来竟然成了“万年坑专业”,进入了“劝退行列”。"说不好听点就是流水线工人,做实验都是重复性劳动,对口工作更是少,博士出来也难找工作..."同样遭遇劝退的,还有曾经的王牌专业——化学:“化学领域已经100多年没有颠覆性的创新,而且太危险,很多常用的化学试剂都有毒...”环境专业:“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结果四年过后什么都不会。”

......

总结一下,“劝退理由“无非集中在这样几点:枯燥的学术研究和想象中有差距、不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前景和职业路径、不喜欢该专业的工作状态...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做过一个调查,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将选择别的专业。

也无怪乎有人总结了一张图,用简单粗暴的坐标系给孩子们指出了方向。



这并不是说孩子对现今的工作一无所知。近至家学渊源、远至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他们也会崇拜一些知名人物,或对某一行业充满憧憬:

读了刘慈欣的《三体》后,爱上物理学天文学;看了《奇葩说》后为薛兆丰教授的博学幽默倾倒,想读经济学;被李佳琪一场直播卖出300多万的口红所震惊,觉得广告营销真是充满奇迹的行业...

但只有这样的热情是很浅薄的。真正的物理、真正的科研,不是在时空中穿梭,而是艰苦的智力登攀、是实验室中的十年如一日,不断的失败和尝试;经济学不是10分钟的碎片知识,也并不教人怎么赚钱,而是数学、公式和模型的纠缠;市场营销也不只是个简单的“文科”,数据分析、甚至建模、编程... 这些都是未来营销工作的一部分。

现实是,很多孩子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商量了一下,就报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专业。

各个专业到底都在研究什么,未来将是怎样的工作状态,家长、孩子们真的了解吗?如果不知道,他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喜爱、适合这些专业呢?

究其根本,我们目前的教育是选拔式、生存式的教育,所学的知识与真实社会脱节,严重缺乏实践。就像曾获“雨果文学家”的作家郝景芳说的那样,“孩子们的人生被切割成两段: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很多家长会问,高考志愿是“一填定终身”,那选择重视通识教育的国际教育路线,是不是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答案是否定的。国外大学最重要的一项考察标准就是学生的“学术能力”。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学术指的是在校成绩和标化考试,但真正的“学术能力”,是指学生深入知识的研究能力、逻辑能力以及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等等。

如果没有学术实践的沉淀,招生官是无法被说服的,这部分的孩子已经早早地被国外大学拒之门外。



“和美高学生比,我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认识一个姑娘小A,她来自西南某个小城,当年从省内几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

但这种兴奋和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她说,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自己早就落在了起跑线上。

小A听从学校招生老师的建议填报了化学专业,但却对于什么是科研、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并没有概念。但她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内知名高中,高中时就有很多接触科研的项目和机会,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远在她之上。

大四前的暑假,她有机会去杜克大学进行暑期研究。她惊讶地发现,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的实验室里,竟有那么多美国高中生在实习,不少人都有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

顶级暑研却让小A更加迷茫,相比于日复一日、高强度实验室生活,她更喜欢观察、写作,自己运营着的公众号和微博有上万的订阅者,偶尔接到的广告竟也是笔可观的收入。

于是,在其他同学忙着秋招、出国、考研的大四上学期,她选择来我们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做一个与她本专业无关、没有薪水的实习生。



小A最懊恼的并不是兜兜转转四年才发现更适合的路,而是教育资源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落差。

她想,如果自己高中时也能有机会提前体验科研生活,是否就会对于专业的选择有更好的判断呢?

不同的学校,就是不同的世界。目前国内仅有有限的一二线重点高中才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科研学术教育,分化相当严重。在更多的学校里,学生必须要精确地学习规定的知识,才能在高考的选拔系统中拥有被筛选的资格。但如果我们去看美国的科学界领军人物的简历,会发现其中很多人在中学时就有了科研经历。

例如钱学森的堂侄、著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50多年前,16岁的他就曾在西屋青少年科学竞赛中获得化学一等奖,并被哈佛大学录取,后来的研究成功斩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又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张锋,高中时就进了当地的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机构做志愿者,2000年获得英特尔青少年科技竞赛的的第3名,年仅34岁就晋升为MIT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志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自然也不会因为家长、老师的几句话就贸然趟入一条不了解的河流。



部分国外学生一路走在科研“最前沿”

有人可能会认为,像钱永健、张锋这样提前进行学术实践的,仅仅是美国一部分最优秀的孩子,在教育体系中凤毛麟角。

事实却并非如此!Barnas Monteith是美国麻省科学与工程节(MSSEF) 的主席,他说,科学实践活动在美国正规学校文化中及其根深蒂固。

比如美国小学有一项经典的活动,叫做 Science Fair (科学展会)。

孩子们需要自己选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步骤,做出结论,给出参考资料,再通过展板或模型来展示他们的科学项目。学校会像对待真正的科学家一样,让孩子按照科学研究的步骤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曾经目睹一群8岁的孩子煞有介事地演讲:This scientist believes that... 也亲眼见识到小学生也能自己做出蒸汽机模型、交流电装置、城市电网...





关键是,Science Fair并不只有“科技特长生”才参加,而是全体学生都要加入的普及型活动。研究项目也不仅仅局限于纯科学,人文社科项目同样被欢迎,可以研究可口可乐瓶子的变迁史,也可以研究不同温度和性状的饮料对歌喉有什么影响。得益于小时候培养的科学思维习惯,在美国的高中,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恩山教授曾做过调查,美国有60%-70%的学校都开设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用于鼓励对科学有兴趣的学生。给普通的学生广泛的兴趣引导,再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顶尖的教育,而且是全社会一起投入,这是美国教育的特色。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科学教育的系统性改革,众多高校、科研部门、科技公司都将科普工作融化到血液里。

去年,一位00后的女孩Amy登上了《斯坦福医学》杂志,被誉为科学界的Super Star。她是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前谷歌云的掌门人李飞飞的爱徒,高中时期就凭借关于医疗AI的研究项目,斩获多项世界级的科技竞赛大奖。



很多大学也会专门设置一笔经费,用来组织针对当地高中学生的科研项目或夏令营,专门为他们设计学习和研究任务。

正因为得到非常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学生往往已经很成熟,不再是菁菁校园的青涩学子,而是对自我和社会都有了解、有规划、也有实践经验的成年人。



然而现状是,提前的实践教育很难普及到每个学校,孩子的自我探索,更多的可能依然要靠家庭,在孩子课外提供。不过现在网络也很发达,抽出时间通过MOOC学习编程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家庭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大学的专业可供选择的太多了,需要尽早发现和了解,才不至于到了18岁,从零开始迷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4-11-25 10:16 , Processed in 0.0464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