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发电厂(图片来源:George Wenn 维基百科)
“我再也懒得回去和那帮‘狗’打交道了。” 这是我一个东北朋友最近和我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一年前,他从北京辞职回到辽宁创业,具体哪个城市就不说了,一年过去了,他如今又回到北京,在大望路上班。 在我锲而不舍的追问下,我才明白。 他口中的“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泛指,泛指一切吹牛皮不干活,光喝酒不办事,泛指一切不作为的官僚主义作风,泛指一切低效率没诚信的合作方。 他和我说,他的噩梦从注册公司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他没想到只是注册一个公司,为什么在东北就那么难? 别人劝他:还是找找认识人吧!当初他是不听的,如今他和我说:“在那个地界,你甭管干啥,都得找人,不找人根本办不成事儿”。 除了行政效率底下,令他难以忍受的还是创业环境的恶劣:首先他的企业根本贷不到钱,这直接夭折了他开分店的计划,而员工们三天两头请假就不说了,几个90后全都无心打工,要么是在准备考公务员,要么家里正筹钱找人进国企。 除此之外,人情往来和亲戚朋友不断想进他公司挂个管理岗的事情就更多了,他的一个大伯为此还跟他家闹掰了,因为那老头想让自己儿子去他的公司“随便管几个人,开个几千块钱就行了”,理由是“咱们自己家人,肯定比外人实在。”我这位朋友没同意,他的理由坚定而实在:“那傻蛋除了喝酒就知道吹牛逼,还当经理,给他个总理当得了?” 当然,导致他东北创业继续失败的致命原因,是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他觉得“似乎每个人都不敢花钱,周围基本看不到什么冲动型消费,城市中核心消费人群越来越少,像做我这种生意的,主流客户都是年轻人,可你看,这个城市哪里还有年轻人啊?” 我问他,你觉得东北的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他长叹了一口气,骂了一句:我看就这样了,10年之内没戏。 2 当我暗恋的女人都已经换了七茬,东北的经济却依然没有起色。 东三省越来越像个前朝贵族,聊以慰藉的只能是曾经过往的辉煌与殷实,而在现实的窘境里却渐渐沦为了共和国的备胎。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东北的经济陷入了疲软。最近这几年,从《华尔街日报》到《经济学人》再到英国的《金融时报》,资本主义媒体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关于中国东北经济萎靡的观察评论文章,为远在千里之外的黑土地操碎了心。最近的一篇来自于《纽约时报》,他们将视角对准了挣扎在东北的底层民众,文章的标题是:中国东北工人在绝境中寻找希望。 我们根本不用深入东北调研,光是报表上冷冰冰的数字就足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从宏观层面来看,2015年,东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国垫底,辽黑吉三省分别是全国倒数第一、第三和第四,更严重的是,坏消息并没有转好的迹象: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辽宁省GDP出现负增长,这不仅是全国唯一,也堪称辽宁本省的史无前例,继续稳坐全国倒数第一的“老虎凳”。 你说,就像是平均工资一样,光看GDP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不能代表东北经济就真的不好,我怎么看见满大街都是穿貂儿的人? 要我说,你别傻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咱们的套路从来都是努力地用在面子上,如今连面子上最重要的数据,关系到乌纱帽的GDP都找补不上了,真实的经济现状还不一定多惨淡呢,尤其是对于广大的私营企业而言。 连被誉为东北之星的大连,2016年GDP增长只有可怜的5.8%。人民的钱袋子干瘪了,地方政府也不好过,毕竟,政府并不创造财富,东三省数以百万的公务员都需要纳税人来养活。 低迷的经济让地方政府实在地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以本溪为例,2014年本溪市财政收入为140亿元,到了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54亿,用媒体所形容的“断崖式暴跌”这个词毫不过分,暴跌高达59%。可以说,如果不靠中央的输血,这个城市的财政已然完全瘫痪了,因为这点钱,恐怕连给本溪市公务员发工资都不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东北经济的断崖式下跌之所以令人心痛,是因为东三省曾经是那么富饶和傲娇。49年那会,东北是当之无愧的“鸡头”,傲然于东半球的雄鸡版图之上:拿工业产值来说话,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那一年,东三省在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高达85%。这个数据还是把台湾加进去的(台湾占10%),剩下的什么北上广深南京重庆,在东北面前都是一群渣渣,因为除了东北和台湾,整个中国的所有其他剩余地方的工业产值加起来也只有可怜的5%,这是什么概念?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就是当年东北的真实写照,那时,东北是毫无争议的亚洲中心,工业规模雄踞亚洲第一。当北京人还习惯于拎着夜壶早起倒尿的年代,长春已经是全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了,不仅如此,长春还是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以至于当年毛泽东一度想将首都定在长春。 得东北者得天下,解放前的东北就是如此的富饶和性感。从当年傲娇的“共和国长子”到如今东三省经济全面滑落沦为“弃子”,东北经济的萎靡实在令人唏嘘。 3 所以,请问,到底是哪个瘪犊子让东北经济懵了圈呢? 十多年前,在国家刚刚提出宏伟的“振兴东北”计划的时候,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一个游子对东北的反思: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这篇文章让很多东北人心里不舒服,在文章下面破口大骂。然而文章的的确确是一个东北人写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文章中这名东北人将自己的父老乡亲着实损的够呛,在他的笔下:东北人好面子,爱攀比,喜欢拉关系,不讲诚信,不守规则,懒惰吹牛,东北实在是一个没有熟人就办不成事儿的一个地盘。 我不想给任何一个群体按上一个标签。坦白讲,我不相信东北人全都有上面那些臭毛病。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东北人浮于事的情况的确比其他地区严重。 无论是上学、就医、就业还是办企业,大家想的不是怎么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下意识的反应都是“找人”,有关系就有一切,没关系就寸步难行。这不是我信口胡诌,也不是我听了几个朋友的抱怨就在这里以偏概全,我们依然拿数据说话: 根据社科院的数据统计,在东北开办企业所需要的程序是全国最繁琐和漫长的,拿登记物权的流程来讲,上海只需要4个步骤即可,而东北步骤最少的城市是沈阳,需要多少步呢?12个步骤,也就是说东北最快的城市也比上海慢了整整3倍!在东北你打一个商业纠纷的官司,平均需要363天,差两天刚好一年哦亲! 办事效率和行政效率如此之低,国企当然习惯了,但效率是民企的生命,有那个企业受得了一个破证件要翻来覆去的办一个月乃至更久呢? 东北恶劣的营商环境还表现在中小微企业获得资本扶持的难度: 根据《中国股权投资市场2015全年回顾与展望》,在天使投资市场已披露的投资案例中,东北地区共获得4起投资,投资金额加起来仅为700万人民币。这点钱还不如北京随便一个卖肉夹馍或煎饼果子的创业团队获得的A轮融资多,从这个层面而言,东北已然被“天使”抛弃。 这事儿其实非常严重,我个人觉得比东北暂时性的GDP下滑还严重,因为天使投资对东北的“爱答不理”,显示了在资本层面对东北的未来没有信心,而对于经济而言,信心往往比黄金还重要!这是资本层对东北信心的寒冬,也就是资本已经认定东北不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了。 即便有很多人“酒杯端起称兄道弟,酒醒之后去你妈的”,但在东北,大家依然喜欢拉关系,走后门,因为很多事情“没人你就办不了”。 造成行政效率慢,营商环境差以及全民爱拉关系的思维方式,其实通通属于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下的遗毒。东北人在计划经济和国企思维的笼罩下,生活的过久了。国企、央企等公有制经济沿用的是典型的用官僚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会令民众产生崇拜权利且懒惰的德行,而且瞧不起个体户等私营经济体,总觉得那“不是正经工作”。 4 除了东北,东北人无处不在。人才外流似乎是东北经济发展最严重的掣肘之一,然而这只是表象而已。在黑龙江省三亚市的揶揄背后,我们更应该探究的是,东北人为何一门心思的往外跑? 事实上,就像当年全国人都往东北涌造就“闯关东”的盛况一样,决定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如果家乡能赚到钱,没有人愿意抛家弃子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谋生存。 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累计人口流出超过400万,而且重要的是这400万都是鲜活的年轻人。一方面是年轻人的大量出走,一方面是出生率的继续低迷,东北的人口结构正加速老龄化,东北已经“未富先老”。 实际上,人才外流的深层原因是东北的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了,单一到所有东北人至今还陷在“计划经济”中吃国企大锅饭的时代。数一数东北有多少国企吧,而这种国有体制对私营经济的活力挤占是强大而粗暴的,可以这么说,东北的年轻人如果不设法找人去某一个国企工作,简直就找不到“好工作”。 计划经济无疑会扭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的道理是:市场才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显然,如今的东北依然靠的是僵化保守的国企范儿——而国企简直就是低效、腐败和亏损的代名词。 2003年前后,“振兴东北”的计划提出来,国家投入万亿级别的巨额资金豪掷东三省,当然依然是无私地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国企央企们,本来奄奄一息的国企们,靠着国家的输血又开始了胡吃海塞,领导们一个个都脑满肠肥,但企业却继续连年亏损。毕竟,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光靠输血是活不下去的。 现在,整个中国的经济都面临着压力,中央有心无力,再也拿不出来当年那种规模的资金来添补东三省的“窟窿”了,失去输血的东北经济,2015年一下子“断崖”了。 有企业吸血、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东北当然也意识到了,然而东北的国企改革,起步晚,质量低,效果差,改来改去,不仅没回归到市场经济,反而一堆国企合并到央企里面,越改越看不清出路。 我不太同意《振兴东北先振兴东北人》那篇文章的观点,人性固然多变,也有懒惰的一面,东北的懒人不比别处更少,但也不比别处更多。 不是东北人爱拉关系好高骛远,而是在东北的地界往往没人你就真的办不成事儿;不是东北人假义气不讲诚信,而是计划经济造就的官僚化体制只认权利不认产权和契约精神,你产品质量再牛,没人的话还是进不了国企采购的名单;不是东北人懒惰,而是都在国企中,大家干多干少都一样,毕竟劳动模范奖章又不能当饭吃;不是东北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家乡除了国企和公务员,实在没什么工作岗位,在东北,进不了国企简直就等同于失业,专家天天呼吁那些家里没关系没后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东北,你让他们留在东北干什么?都去做直播吗? 所以,从曾经的亚洲中心到如今的全国倒数,你现在知道,是谁造就了东北经济如此不堪的局面了吗? 涂脂抹粉做表面文章救不了东北,现在东北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 如何振兴东北,网易曾经做过一个很好的专题,不如我就用这个专题的名字结尾吧: 救10000个国企也救不了东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