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高油价时期大举进军海外的中国企业近日传来噩耗:几大国有石油公司陷入了亏损的泥潭,甚至有的几乎全军覆没。中国油企在加拿大的一片狼藉现象已出现巨额亏损,资产可能血本无归。
油企大佬海外投资几乎全军覆没 重心转移
中国投资公司(CIC)日前宣布关闭在加拿大的办事处,并在纽约设立新的办公机构,此举被认为是中投公司海外投资重点从加拿大转向美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中投在北美地区以能源/资源领域为重点的投资策略将转向更广泛的领域,并寻求更好的投资收益。
9 M+ c* ?: f2 p9 {+ C: s: z- e
中国证券报报道,中投公司在2015年底宣布在纽约设立了办公室--中投公司纽约代表处,并任命翟凡担任驻纽约首席代表。中投公司将充分利用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当地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在美国及美洲地区的投资业务。此外,根据公司组织架构调整需求,中投公司驻多伦多代表处关闭。分析人士指出,中投公司的这一关一开,预示自2009年以来,中投在加拿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几乎全军覆没。
8 B7 {+ _) X1 `- q& _$ q
- U9 `6 b9 w: z0 n& Y |
4 Q" V. @) `" ?% x 路透社的相关数据显示,中投在加拿大的5年多时间里至少投资了45亿美元,集中在石油能源等领域。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年来大幅下挫,特别是油价已逼近30美元,导致这些投资的收益不佳,并可能拖累收益水平或下降中投公司的整体收益水平,这或许是该主权基金调整投资重心的潜在诱因之一。
另外。该主权财富基金的海外投资中心从加拿大南移至美国,可能表明其正将关注点转向美国投资以及更广泛的全球视角。
2011年,中投首次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第一站就选择了加拿大多伦多,投资重点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而今离开加拿大,中投可能放眼于更广泛的行业领域。不过,中投的北美新战略可能在美国遭遇更多的挑剔性眼光。美国政界对中国企业在当地某些关键领域或美国经济日益增长的影响总是深具戒心。
抄在半山腰 几大国有石油公司也惨不忍睹
中国几大国有石油公司也好不到哪去,同样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在油气业内人士看来,误判国际原油走势;误判国内经济形势;对新能源、电动车出现冲击油价的效应估计不足,是中国油气高价收购海外资产最后沉沙折戟的主要原因。
2009年8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看起来已经便宜不少。相比2008年140美元一桶,已经降到了70美元左右。
此时,中石油出手抄底了。
当时,中石油通过加拿大子公司Brion Energy以19亿加元(约合17.3亿美元)买入阿萨巴斯卡油砂公司的麦克河和多佛(MacKay River and Dover)油砂项目60%的权益,之后中石油又先后追加6.8亿加元(约合6.6亿美元)和11.8亿加元(约合10.8亿美元)买下余下40%权益。原定2016年6月完成首期麦克河油砂项目,目前工期已经拖延了18个月,需追加投资12亿加元。
中石化在加拿大也有油砂项目。 2009年 4月,中国石化宣布从道达尔收购“北极之光”项目10%权益,交易完成后中国石化与道达尔在该项目中的权益比例均为50%。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该项目估计可采资源量约10亿桶,最初计划在2009年前投资约45亿加元(约合36亿美元)完成日产10万桶油砂生产线的建设。目前,合作伙伴道达尔已经将该项目作为未来的资源储备列入长期开发计划之中。
澎湃新闻称,中海油收购加拿大Nexen公司后,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遭受质疑。中国海油的年报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国际原油价格没有明显差异,中国海油在油气产量增长20.2%,油气销售收入增长16.3%的情况下,净利润却下降了 11.4%。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海油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输油管道发生溢漏事故,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恶劣,遭到许多环保组织的抗议,还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审查。
中企在加拿大收购的油气最早陷入亏损,是由于加拿大的原油开采成本非常高。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告诉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这主要是因为收购的资产是非常规油气——油砂。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TD)的分析报告认为,如果 WTI油价保持在每桶44美元以下,加拿大现有的油砂项目超过一半的产量无法盈利;基于水平或垂直钻井项目分析,WTI油价需要保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上,加拿大油砂的投资者才能获得长期的正的现金流,以维持必须的投资规模。
这意味着,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时期进入加拿大的投资者,成为本轮国际原油价格周期的高位接盘者,将承受更大的亏损压力。
严重亏损 三个错误认识导致投资失误
回顾此前中国油企在加拿大的投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
为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收购失误的主要源于三个认知错误。
首先,是中国对资源价格判断的失误。2000年之后油价走高,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中国需求旺盛拉动的,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以为石油需求会持续高速增长,进而石油价格也将持续增长。许多企业认为,石油是稀缺性资源,于是开始选择走出去战略,希望能获得更多能源。但这其实是两个问题。陈卫东指出,“保障石油供给安全是石油央企走出去的主要目标,而投资回报则是从属性的目标。而实际情况是,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从供给端大大改变了世界石油的供给格局。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又从需求端减缓了石油增长的需求。还有新能源汽车替代可能的出现和低碳发展观念被广泛接受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次轮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完全背离了当初投资决策时的预判。判断失误,投资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陈卫东表示,其次,在保障供给方面,偏重于获得海外资源的投资,以为拥有资源拥有开采权比贸易获得资源更可靠更安全。经过近十年高强度的海外石油资源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海外石油资源投资国,三大石油央企先后进入了国际石油大公司的前列,中石油中石化更进入了前五大石油公司的行列。中国今天已经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60%,三大石油央企海外份额油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运回国内,90%的石油产量在国际市场上卖掉了。石油供给保障绝大部分是靠国际贸易保障的,而非海外拥有的资源和产量来保障的。巨大的海外投资必然也增加了石油央企的海外风险。近年来北非南美等中国资源投资密集地区频发的地缘政治风险暴露了中国海外资源投资发展战略的不足。加拿大石油投资的风险并不是地缘政治和法律商务方面的风险,而更多的是经济风险。石油价格下跌,资源价值也随之下跌,公司价值的风险敞口也随之增加。
第三,举国体制有利有弊,效果优劣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公司宗旨和公司目标密切相关。中国石油工业能够有今天的规模和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与举国体制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当然也与今天它们巨大的海外资产风险敞口相关。当时以举国之力走出去的时候,优势明显,能很快见到走出的成效,但这个模式的劣势是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目前看来,这种亏损短期内是无法扭转的。陈卫东表示,“出现投资亏损的情况是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在石油行业。但在低油价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经面临高风险的敞口,因为能拯救它们于水火的高油价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出现。”
赵宏图同样认为未来的油价不存在快速反弹的可能。从过去150年的石油价格发展来看,名义平均价格在20-50美元/桶之间,高油价的现象出现并不多,只有在2008年的一段时间内达到最高的140美元/桶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