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学者曝习近平访英之行一大疏漏(图)% l) M) Q. X/ R& q
' f) [: c& h: x0 J/ O* I a) f 习近平主席访英结束刚刚一周,在欧洲的影响依然持续。此次访问使中英两国开启了经济合作的黄金时代,这让法德略有紧张感,德国总理默克尔立刻赴华访问,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将紧随其后。而在英国国内,此次访问的影响还在发散中。加拿大籍牛津大学博士生克里斯多夫·库塔纳对此次访问进行评论。库塔纳曾在中国学习中文,目前在牛津大学攻读中国政治领域的博士学位。
4 |" Q5 N" C: Q R1 ~; _
" P/ g6 V. P& N/ d3 G6 J 作为社科领域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学者,库塔纳认为,此次习近平访英,两国政府将经济合作事务最大化,而忽视了更多探讨政治外交问题的机会。比如中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领导人在此次会面中未能公开讨论叙利亚、乌克兰、巴黎气候大会等广受关注的国际问题。
7 V7 I, Q; B4 m, f1 I- h0 d( z% | Z; |, N, v
此外,中英两国也未能把握机会,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深入了解。卡梅伦首相也完全没有提出许多英国人——包括英政府民选议员——对各自国内分裂主义运动的深切关注等。习近平主席没有向英国公众提及许多中国人对19世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占领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的宿怨。
/ P5 u" Y2 q9 x M0 W
. t5 L: s+ I5 w9 e5 g
# F( z6 C# m! v+ B( G. f/ [+ P2 M7 m# p+ p
# l. ^; l- _% ^3 x
* g6 V+ w- ], L5 I 习近平访英出席国宴
* _4 g1 D4 T: t3 z6 x* R 上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但这不是一场,而是三场国事访问。1 X/ ]- B1 {* n' n; k% C
! \0 J$ f. @1 k: l
第一个版本,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其他官方媒体呈现在中国大陆观众视线中的。人们看到的是强大、自信的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挥洒自如,在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9 Z8 k1 f+ [! M; B+ t) m
S) T8 a: Y' r8 x* _: [
9世纪时,正是这个国家的鸦片贸易和军事实力使中国遭受屈辱;而今中国重新抖擞,不但崛起成为亚洲强国,更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胜出英国。
, s# ~& `3 G g* L7 k
' k- S* @9 @' W0 a7 Z! Z 中国的观众看到数千名中国留学生和游客手持五星红旗、高举红色横幅,自发前往通往白金汉宫的道路两旁,支持广受人民喜爱的习大大。中国观众愿意相信上议院议长迪苏莎女男爵的话,将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大厦发表演讲一事,看作英国“向最尊崇的来访者致以罕见的敬意”。在他们眼里,中国新收获的密友来自西方国家俱乐部,或许未来可以指望英国支持中国的外交立场。9 a2 ~/ Z8 n' K% T$ ^! B
. f2 x7 [! H6 P/ K4 A
这场国事访问的第二个版本,是英国政府力图展现给英国人民的:英中两国开启经济合作的黄金时代,将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财政部急需良好的海外投资机会,为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金融收益;1 _' e8 o( v- K
: y' l3 \" P( R% T2 c2 j$ E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从重工业朝“以消费为导向”的增长转型,中国的大型工业企业若想进一步扩张,便迫切需要新的市场。: a7 ~7 ]: ` F e
u+ `) V0 \0 o+ ? `
另一方面,渴望外国投资和基础设施升级的英国,能为中国的两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伦敦庞大的金融服务部门拥有全球顶级影响力和交易量,能够帮助中国政府达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使其获得能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平起平坐的全球货币地位。% o7 g( C' ]% y4 Y; g$ Q0 V/ H
, j( O+ Q( O X% K9 t6 z 在习近平主席为期四天的访问期间,中英两国商界领袖们在能源、金融、医疗保健、电影、科技、交通和娱乐等各种领域达成了合作。9 R1 Q; w- M' K
! s8 S- a; q) t 根据英国政府给出的官方数字,商业协议总价值高达3900亿人民币(约合400亿英镑),而据《金融时报》较保守的估计,该数字也高达1070亿人民币(约合110亿英镑),合作也将给两国带来大量新增就业机会。( v2 ~$ K! }8 e9 Q% g- a4 i
& j! ]/ i( O, }1 y( Y, E& ] 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向人民承诺,既然中国将英国看作西方各发达民主国家中最好的朋友,那么今后还会给英国带来更多商贸就业机会。在习主席访英期间,卡梅伦首相在媒体上露面时,用得最频繁的词语,除了“中国”和“英国”外,就是“工作岗位”。. J/ s- z5 Y: t* j( [
7 y0 l9 z% }& ^$ I/ m' @& ^
至于第三个版本,则是中英两国普通公众都并不了解的版本。中国国家元首每次访问西方民主国家,总能引发东道国公众广泛的讨论。英国媒体素来高度自由,而且往往对政策持批评态度,所以各种不同意见都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w# @5 A z$ w. a+ |
" ~9 @) ^6 n$ E9 C) d" C; J% ?
部分英国人同意政府给出的理由,认为中英伙伴关系更进一步是件好事;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件坏事。对华贸易能为英国带来就业机会,但也可能破坏英国的就业。9 e7 O8 h' v+ X: D8 N
: @! b; P8 c! e7 R5 Z; j) u
在习近平访英的第二天,塔塔钢铁公司宣布在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炼钢厂裁减1200个就业岗位,做出该决定的部分原因是廉价的中国钢铁拉低了全球钢铁价格,使英国钢铁公司缺乏竞争力。! F. a3 [$ H2 O. Z
: ]" |; p9 R% R4 s. m 另外,许多英国人反对政府给中国方面大开绿灯,允许中国学生和游客在国事访问的每个环节都组织起来欢迎习近平。据英媒报道,中国政府包租巴士从英国各地接来中国留学生,并免费发给他们旗帜和横幅,制造了英国所有人都支持习主席访英的印象。( Y2 j" X/ l4 ~' T% h
4 t3 X, |- ? H: h. r7 o+ N 当然,几乎每一家英国报纸和电视台都在评论中提到了 “人权”话题,特别指出英国政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主席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公众讨论。一些英国评论家认为,英国政府未能与习主席坦率地谈论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经济事务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不恰当的高度,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价值观。
3 O, e5 Y" S7 _% |6 a7 \$ d0 j" K1 d( d
国事访问向来都是跟着外交脚本走的。但在这些必要仪式之外,双方领导人可以自由把握在哪些方面深度交换意见。此次习主席访英如此紧扣经济话题,经济合作的机会得到最大化,但却牺牲了解决更多重要问题的机会。
$ A- T" V) ]8 t7 A
; ~! e% _& p: F# @- }% j! O | 比如,中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领导人在此次会面中未能公开讨论叙利亚、乌克兰、巴黎气候大会等广受关注的国际问题。
) ]/ F$ x- X% p% x4 i1 n$ b' [ ]0 p, c% K. f% e0 [) ]7 y& Y1 X2 g
此外,中英两国也未能把握机会,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深入了解。习近平主席没有向英国公众提及许多中国人对19世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占领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的宿怨。
4 x% V& ~1 `$ v! j) f( Y# ?, c8 b1 g( k: G; |4 O$ W& a
卡梅伦首相也完全没有提出许多英国人——包括英政府民选议员——对各自国内分裂主义运动的深切关注。
. s w2 p' f/ Z9 c: o
: L- B t( A4 N1 u% l/ u 此次盛大的国事访问,本是促进两国社会交流互动的大好机会,两国历史学家本可召开学术会议,探讨如何理解英国19世纪的帝国主义;两国政治学家本可讨论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两国学生本可走到一起,分享社会生活经验。两国本可利用这些机会促进相互理解,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 x$ G# U2 P5 Q' v3 u) f0 O! t! O+ a4 U$ Q% Q P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清楚表明,经济收益可能在短时间内化为乌有。相反,智慧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收益则更加持久。在价值观层面,中英两国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持续增长,这些差异带来的摩擦可能更加频繁。
8 O* D4 E- s4 z* s( C( v3 X0 u" e" z- z5 O2 h2 T! ~- r$ _& }4 |
习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向两国公众展示出政府在推进人民利益方面做出的努力。但如果双方能拿出更大的勇气,此次访问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9 J; {7 h. f4 J% ^4 P
! \. }3 N8 y4 X3 o7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