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1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城新闻] 薛忆沩:隐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华裔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08: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忆沩:隐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华裔作家
8 n8 e+ c" D1 ^7 h1 ~! D* r4 R
RCI  2013-10-25 17:38:44  [0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的文学评论界把2012年称作“薛忆沩年“,因为一年当中他一共有六本书出版,包括由上海三家出版社同时推出的长篇小说《遗弃》、短篇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随笔集《与马可.波罗同行》、《文学的祖国》和《一个年代的副本》以及在台湾出版的长篇小说《白求恩的孩子们》。
9 y1 z. m# a. r' c4 f) d/ {/ i
  到了2013年年,他的势头仍然很旺,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出版《流动的房间》(新版)、《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和《首战告捷》(“战争”系列)等三部短篇小说集,并且有一部长篇小说在(《一个影子的告别》)在台湾杂志上连载。近年来,国内媒体称薛忆沩是中国文学界“最迷人的异类”,而这位受到文学界热议的小说家就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或者可以说是隐居在这里。接下来是薛忆沩访谈的第二部分。 / G" I/ ]+ n% v" ^7 _- G% w
          梁彦(以下简称彦):你的作品中出现了白求恩,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是你的名作《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中“怀特大夫”的原型,后来更是长篇小说《白求恩的孩子们》的背景和基石,他是如何走进你的小说的? / s3 I! [7 P7 y, x$ B9 g* W
  薛忆沩(以下简称忆沩):他首先是走进了我的生命,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在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的生命。我们都是“白求恩的孩子们”中的一员,深受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影响。而这种精神正好与今天在中国流行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悖论;另一方面,我在加拿大有机会读到丰富的白求恩档案,尤其是白求恩自己的文字,对他性格的矛盾有了深切的认识。于是,白求恩从我记忆中的单面的人变成了我想象中的多面的人。走在蒙特利尔的街道上,我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用白求恩的方式与这座城市交流,或者用自己的方式与白求恩的阴魂交流。 / @- b: |* _9 r; T: F' r( p9 ^% j1 P
          彦:有意思的是,这两部作品在国内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 w; e, c" e$ f# g
          忆沩:是的。《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发表非常顺利。发表之后,马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在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金库”中,它与《阿 Q正传》等十一种经典一起,作为金库的第一辑出版。今年五月,它的重写版在《作家》杂志 登出之后又一次激起热烈的关注,迅速被《小说月报》的选刊选载,并将被收入本年度的中国最佳中篇小说选本。而《白求恩的孩子们》获得的评价更高,认为它更加成熟。而且它的读者不仅包括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编辑和出版家,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蒙古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但是,国内普通的读者却读不到它。三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仍然还只有台湾版,据说在香港的书店里,它被摆放在“大陆禁书”的书架上。但当然,它是非常文学的一本书。我是相信美学的,我相信一个作家的政治就在他的美学里面。
# A7 \9 O$ b3 q* w" r" H6 u# Z3 |          彦:还有一个关于你写作的话题常被提起,就是写作的艺术。评论家们会把你的作品结构与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或是卡尔维诺这样的一些作家相比。这些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吗?你如何找到自己这种写作的感觉/方式? 3 }3 x9 O( w2 W4 a
  忆沩:还有乔伊斯。我从小就受这些“作家的作家”对语言和结构的重视,对写作的那种“原教旨主义”的激情,这个深深地影响了我。加上从小就已经被白求恩的精神洗脑,我会将写作当成艺术,对它怀着“极端的热忱”,对它“精益求精”。这些都很根深蒂固。我可以为了一个词,一个标点思考很久。尤其到了现在,自己感到一个写作成熟的时候吧,对文字就更加的苛刻。
# U' k  T. _8 u          彦:在一篇访谈中,你说到,现在会重写以前的东西。你刚才也提到了你的作品的“重写版”。为什么要重写?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听上去不可思议。 1 |% o( W. A$ `  b
          忆沩:是,我喜欢不可思议是个词。多种语言的冲撞导致了我对汉语的崭新感觉。在2007年前后重读自己的旧作(包括那些被评价很高的作品)时,这种感觉让我很容易就发现了作品中的许多破绽。我无法容忍那些破绽,于是从2010年开始重写自己的旧作。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年。我的重写尊重原来的故事和情绪。我的重写带来的主要是语言的流畅和细节的丰满。它得到了阅读的肯定。
% K/ Z0 I4 ]" w+ T$ {! n" s          彦:有文章曾经评论说,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文笔简练精准。但那是要经过几年的训练才练就的。你在文字技巧上的经验是怎样的?
8 l/ g6 J3 C3 Z: _' b% j; h  忆沩:不是几年的训练,是几十年,是一辈子。如果说得简单一点,达到那样的境界当然需要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但是,简练和精准其实是一个复杂又神奇的认知过程。它经常会让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有“成事在天”的感叹。   V* Q0 v4 C6 c: y7 x  N& }- }7 G+ o
          彦:你曾经说到自己每天的状态,从早写到晚,除了坚持长跑,还有每天晚上收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Radio 1。这样的写作状态真是太理想了。你怎么做到的? ; _  e$ B. D4 X" [( G2 f
  忆沩:我能够一直生活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中,靠的是对文学的狂热和虔诚,或者说对文学的“愚忠”。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好文学”的“坏运气”》的文章,回顾自己坑坑洼洼的创作道路,我当时是有点抱怨的。但其实实在是不必抱怨的。在文章的最后,我称写作者必须具备“红卫兵”的精神,你要对写作有一种狂热,一种虔诚,甚至愚忠,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K( S/ y4 i" W( L% G. u
          彦:你的作品在中文文坛受到很多关注,你回国也越来越频繁。你会重新审视自己作品中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吗?总体感受如何? ( T( b2 j3 a3 z. l, |
  忆沩:现在的中国被人们称为“比魔幻现实还要魔幻”,有些作家的作品会大量引用新闻现实事件。而我作品中的中国是我记忆中的中国,我的现实是历史中的现实。我只会写经过我的心智长时间咀嚼,并且已经彻底消化了的素材。回国的感受总是极为矛盾,一方面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发展已经完全摧毁了往日的痕迹,我们已经无根可寻了,故乡已经变成了面目全非的地方。这对我是一种折磨。 * u0 W. s3 r) ?8 ^) s0 q
          彦:评论界对你有一致的好评和期待。你自己对于被文学界,甚至国际文坛认可有什么样的预想? % x. x1 v. A! w
  忆沩:我的作品的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威和读者的认可。我从来没有关于认可的预想。在我看来,每一份认可都是奇迹。写作的魅力之一就是它不断让写作者与这种奇迹相遇。而我更看重自己的认可。这可能就是我用三年时间重写了自己大部分作品的原因。要知道,那其中有一些是得到了学者和读者高度评价的作品。你可以称这是“自恋”,也可以称这是“自虐”。我相信,作品本身是最重要的。写作者应该对努力写出“好文学”,而认可属于“好运气”,那不是他能够控制的。
' l( S/ U( x; _7 j# {" O# S(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5-7-22 09:22 , Processed in 0.0508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