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爬藤族”后悔加拿大教育毁了孩子
2013年7月18日 来源: 中文网 网友评论 0 条 [我要投稿] [我要收藏]
原题:温哥华的华人“爬藤族”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劲儿把美国长春藤盟校作为大学申请目标的人群,华人子弟是其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孩子们读到12年级,申请大学时提供11年级和12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终身。
但是自从一群雄心勃勃的中国父母带着孩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之后,加拿大这块没有高考硝烟的和平土地上,就来了一群立志要爬“藤”的人。狼烟四起,各种攻“藤”、爬“藤”、摘“藤”战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翻开温哥华当地的各种华人报纸、期刊、小广告全是“藤”讯。
可能有人问,那些“藤”都在美国呢,干嘛到温哥华来爬啊?这也正是中国父母的走一步、看两步战略思想。首先,比较了移民加拿大和美国的性价比后,觉得先拿到第一张船票比较重要,于是选择来到加拿大,保证能读北美名校,毕竟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学排名也是遥遥领先的,父母拿出来说事儿不至于跌份儿。有了这个保底后,眼光高远的中国父母就瞄上了美国的那几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对形势略加研判,他们就得出自己的结论:加拿大和美国是近邻,美国一定很照顾加拿大,给的名校录取名额一定会多,那就不能坐失良机。再加上各种爬“藤”助攻机构在说明会上励志故事的精彩传播,家长都像被洗了脑、打了鸡血,个个斗志昂扬,立刻给刚来这里东南西北还没搞清楚、ESL语言班还没出来的孩子上紧发条,投身到各种补习班里面去了。更有一些机构直接就是打包服务,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和发展规划,直到完成名校申请的全套申请材料。怀揣“苦什么,不能苦孩子,亏什么,不能亏教育”崇高思想的中国父母不惜一掷千金把孩子就打包了。
在中国,高考也就只有一块敲门砖――成绩。要爬“藤”,那可就不是扔一块砖的问题了,除了学校各科成绩保证高质量的全A(至少不能低于90分,86分以上就是A了),还要考SAT1(综合类的考试,侧重语言和逻辑、数学)、SAT2(各科目的单科测试),要修AP(大学认可的学分课程),保证考到5分,否则就别拿出来说事儿。除此之外,义工和社会活动都要非常充分和出色,要让美国“藤”校一眼就认定你是杰出人才,未来各界领军人物,或具有领袖潜质。怎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的社会活动出彩,出成果呢?中国父母绞尽脑汁,包装机构指点迷津,于是有钱的父母又开始砸钱,办专场晚会,搞个人画展,捐助慈善。体育不够优秀?请高尔夫教练,单项突破,拿大奖;或者剑走偏锋,大家都打篮球、学游泳,人家学马术去,这个学的人少,容易出成绩。总之是八仙过海,不在国内挤高考独木桥了,都出来吊在一颗“藤”上了。
加拿大并没有把高等教育当成每个人迈向成功的必经之,中学12年级毕业,就具备了找工作的条件,这也和高中阶段丰富的职业类选修课有直接关系。一部分热爱学术的孩子会申请研究类大学,去读医科、工程和法学院,还有很多孩子就进入了社区学院,当地叫college,在中国应该算三本了吧。在college里,有一年就能拿个证书的专业,也有两年拿个文凭的专业,完成了这些学习就可以去找工作了,反而更好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短板,可以目标更加明确地去继续读书,原来的学分都有效。在college读的过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如果有兴趣、有意愿也可以把学分转到大学继续深造,拿大学毕业证书。总之,条条道通罗马,不需要一条道走到黑,好像第一步不迈进大学、甚至不迈进名校的门槛这辈子就毁了似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经验,很多中国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读书哪里来的工作经验?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加拿大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了,至少也有很多义工经验。很多孩子是读完college之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读书,在他们来说“读书-工作-读书-工作”是穿插在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不断修正向前的线。因为大多数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做基础工作的人,很少哪个公司一上来就招聘老板的。所以当一些中国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更没有那么多和这个高学历相匹配的高级职位虚位以待给他们预备着。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边。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两年读了一个护理专业,作为护士,他挣的工资远远比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士要高很多,当然这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只找到了这个实验室的普通职位,不是项目带头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护士的工作非常稳定,但实验室如果没有课题,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观国内,高考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万不要犯大忌惹那些考生家长,个个能跟你拼命。于是,正常的要绕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会捧着那些高考的孩子,佛这一考就是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被这种思想和环境氛围浸淫多年的中国父母,把上大学看成了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战役。来到加拿大根本没来得及和当地教育理念接轨,没有了解当地教育模式和体系,就急于把孩子推上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而现实情况已经给很多孤注一掷的爬“藤”族亮起了红灯。一些经过包装、打磨的孩子进入“藤”校之后,真实的学术能力达不到要求,北美大学本科淘汰率很高,这些勉强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负和巨大的压力,要么转到普通学校,要么转到一些相对容易却不热门的专业去读。也有的铩羽而归,连学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整个人消沉下去。
曾经有一个申请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极而泣,要大摆筵席,孩子却很理智、很清醒,告诉父母别这么高调,“藤”校进是进去了,能不能读出来还是未知数呢,等他真正大学毕业再说吧。
有一个被父母励志之后要爬“藤”的孩子,负责给他包装的指导老师问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所吗?”孩子列举了两个最大牌的哈佛、耶鲁之后就说不上来了。老师问他:“是你自己的意愿要上美国名校吗?”孩子的一番言辞让老师也吃惊不小:“我爸爸妈妈为了我来这里读书,他们放下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公司损失很大,家里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须出人头地。”小小年纪,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的梦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责中国父母的功利,毕竟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或者分布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从小升初就开始淘汰式选拔了,所以功课越做越难。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道,你不往前跑就面临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们永远鼓励孩子享受人生,他们觉得每个阶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不可逆转的经历,父母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剥夺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权力。这里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学术类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觉得孩子一定要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欣慰。整个社会和教育保护的是孩子的自信,从不排名次,不大张旗鼓表彰学术获奖的孩子,不把成绩和孩子的名字同时公布。孩子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个长长的学号和学号后面自己的成绩。孩子在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或冰球队中的风采可能比他的学术成绩更容易为他赢得在同学心目中的荣耀。
所以很多中国孩子在父母意愿的压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适应和了解了这里的教育之后,立刻觉醒不爬了,开始享受这里的学校生活,做作业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都是这里老师鼓励的行为,说可以减压;上学不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是踩着滑板,迎着早晨8点半的太阳去学校,所有上的车远远就停下,都得给他让行;拒绝父母给报的各种课外强化班,他要和同学去海边享受阳光,因为下午三点就放学,温哥华的夏天10点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况的父母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孩子却根本没有期末考试的概念,因为老师给出的全是平时成绩的综合分数,最后一个测试决定不了命运,所以孩子照样篮球打到汗流浃背才回家,第二天,拿着一支笔就去考试了,连书包都不带。
父母的心都还拴在“藤”上,孩子已经自由飞翔,于是很是有些父母顿足捶胸地后悔,加拿大教育毁了孩子,孩子在国内读的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松劲儿,来到这里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整天还想入非非整出那么多奇思妙想,整个就是不务正业。在国内,老师多负责啊,三天两头电话联系,通报孩子情况;这里的老师就只给你5分钟和家长单独交流时间,还得提前网上预约,你问他孩子任何情况,他都说“very good!”欲哭无泪的中国父母在加拿大望“藤”兴叹,可又有多少还在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出来读书寻找机会而望眼欲穿。永远都是围城的墙里、墙外,永远都是风景在别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