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律政财税] 安平博士的25个项目与江苏科大首席科学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崂山啤酒 于 2025-11-21 18:48 编辑

安平博士的25个项目与江苏科大首席科学家

魁北克首席形象大使 为魁北克省设立中国办事处的安平博士,通过贿赂彭惊涛 骗倒了 济南市外办的 陈小莉主任,有了上级省会城市外办 及 蒙特利尔中领馆彭惊涛的外交公函作为尚方宝剑,安平 自称 科学家 率领 12个博士团队,25个科研项目 在山东省烟台市 进行诈骗!


济南市 = 妓男市  名至所归


安平博士出访山东济南,仅凭几包廉价的西洋参,就买通了市外办的陈小莉主任,卖身给 安平  为其出具了盖有省会城市外办鲜红印章的 所谓证明 ,为其进一步去 烟台 威海 行骗 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崂山啤酒 于 2025-11-21 18:23 编辑

看完高中学历博导、首席科学家的过往经历,才突然发现,他是真有“两把刷子”




昨天写了《高校爆出史上最离谱造假案:一个博士生导师,竟然只有高中学历!》一文,






感觉意味未尽,只因还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他为什么能通过造假一路飙升到这种程度?不仅混上了大学的首席科学家,还准备明年冲击中科院院士?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是,现在博士生也太水了吧?连导师是假的都看不出来。但我却觉得,事情远远没这么简单。一个骗子能骗过学生,可能靠运气;但能骗过一个学校、一群专家、多个评审团,甚至省级人才项目评委,那绝对不是运气,而是深刻理解了人性运行逻辑。果然,今天刷到一文章之后,我对郭某“前世今生”的了解更完整了,看完觉得,这人的确有两把刷子。据查,




2013年、2014年他在上海连续成立了多家和纳米材料相关的公司,有的已经吊销了许可证,有的则显示经营异常,而且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2015年,他又在广东中山也注册了一家纳米技术开发公司,但也显示已经吊销。可以推断,郭某大概率在材料行业从业多年,比较熟悉市场热点和资本热点,但他开公司的目的绝不可能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骗投资。




然而,就在2017年郭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这一年,他去了浙江丽水,作为留学回国人员在那创业,后成立汉宝科技,也是做纳米材料;他还作为代表,接受过多次采访。不过,目前汉宝科技也已经列入经营异常名单。


2018年,他开始以一个所谓的郭伟教授团队的名义,参加上海2018年度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他再次成立了杭州宝尔实业,并冒领了一项油井管材料的专利发明。


2022年,又作为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享受了浙江省50万元的创业资助金。


2023年,他辗转来到江苏镇江,入职江苏科技大学,成为首席科学家。


2024年,郭某入选江苏省的“333”高层次人才。丽水的“人才飞地”政策,成了郭某在杭州活动、交际甚至拿到成果的跳板,而镇江的江苏科技大学则是给了郭某摇身一变的绝佳机会。话说,郭某没有选择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落脚,而是选择镇江、丽水这样的地级市,真是高明!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且听我细说。


01 人性的因素
这事最值得反思的不是“他学历是假的”,而是他是怎么让那么多人相信的?有一个残酷的心理学结论:人往往在面对“看起来比自己厉害的人”时,会自动降低警惕性和怀疑心。尤其是当你看到海外留学经历、一连串外语缩写的title、听起来很厉害的研究方向、一副西装革履的专业形象,你的大脑将自动进入一种 “光环效应” ——只要标签足够亮,人设就能撑起真实性。郭某深谙其道。2018年开始以“海外教授”自我包装,到处参加创业比赛;很多人一看到是“海归”,立刻换了态度: “这是高层次人才,赶紧扶持!”至于真不真?查证?核实?没人去做。因为大家都默认:“留过学的人不会骗人。”但事实是:越没人怀疑的地方,越容易有鬼。




02 系统性的漏洞
很多人问:“这么荒唐的事,怎么会发生在江苏这种教育强省?”我想说的是,越是想在科研科创上出政绩的地方,越容易被冒牌货钻空子。你看郭某选的落脚点:浙江丽水的“人才飞地”政策,最爱海外留学身份;江苏镇江:急着吸引高层次人才,好做数据好看。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共性呢?那就是对“高端人才”渴望程度极高。但他们没有对应的识别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评审体系。于是,什么事情发生了?只要你title够唬人,人家就敢往上面贴金。要我说,郭某能混成这样,绝不仅是学校审核失职,而是地方太急于求成、人才政策太好骗、审核体系太松散,一些专家评审太形式主义。这不是个案,这是一种系统性风险。03 大学的失守






说到这里,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大学竟然也完全识别不出科研成果的真假。你想啊,一个人发的170篇SCI,按道理,同行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不是真货。但现实是,学校没看出来,学院没看出来,招聘评审没看出来,省级人才项目评委也没看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学的创新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真的岌岌可危了。高校本该是智识的最高殿堂,但如今却沦为了骗子的最佳舞台。科研成果靠堆,项目申报靠包装,论文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甚至一堆学校还在搞“唯title论”。而真正的科研能力,却在这些泡沫里被淹没了。这不是一个骗子的问题,而整个系统的问题。




写在最后
有人说,这件事太离谱了,像电影剧本。我倒觉得离谱的不是骗子,而是系统被骗子打败了。但更重要的是,一个骗子能混到首席科学家,说明他不是靠实力,而是靠系统漏洞。而这些漏洞,才是我们真正该关注的地方。毕竟,郭某现象只是冰山一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5-11-21 19:46 , Processed in 0.0568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