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查看: 31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吃喝玩乐] 万锦市里的德国小镇(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万锦市里的德国小镇(上)
发布 : 2013-12-13 08:43:29                  |  来源 : 加拿大都市报                           |  字体: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老街166号(1835)

老街144号(1845)

老街147A(1875)

老街175号(2002)

如果有人问,那批最早来到多伦多的德国人,离开German Mills后,到底去了哪里?其实并不远,只是往东北方向迁移了一点,即如今的万锦市境内。这些德国人,像播种一般散落,再生根发芽,成?万锦市一个个村镇的最早居民,不仅奠基了多个漂亮小镇,而且创造了社区的历史。
大多伦多的同胞一提起德国小镇,必定指Unionville渔人村。这里正是German Mills的定居者东进后居住点之一。1808年,跟着Berczy来到多伦多的Philip Eckhardt,带着自己庞大的17人家庭,从German Mills移居到了这里,开始定居拓荒。这块地原属Berczy的另一个追随者Frederick Westphalen,但没来居住。Eckardt亲手建造的log house,现在仍在小村附近的Cemetery Hill屹立着,估计是万锦最古老的建筑物了。有意思的是,Eckardt贵?第一个定居者,却是Berczy被官定?渔人村的 “founding father”。

最美要数渔人村

1840年代,Ira White到此开设Union Mills。渐渐地,社区开始围着这小作坊形成壮大。这就是村子最早的雏形,也是被叫做Unionville的原因。White?啥要给自己的磨坊取名Union呢?据说,他是受1841年上下加拿大合并的法案“Act of Union” 的?发。到了1851年,渔人村老街就已经非常繁荣,有许多的厂家、杂货店、诊所、钟表店、铁匠铺,木匠行,造马车的作坊等,还有3座教堂。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商家看中了这里低廉的房价,纷纷到此开店。最早的是古董铺,随后餐馆、酒吧、时装店等接踵而来,迅速占领了老街。旅游业也随之兴旺,成了小镇的经济支柱。如今,渔人村每年有100万的游客造访,是约克区的第二大旅游景点。
1794年来,小镇的道路骨架从未改变过。漫步老街,老街上的店铺建筑,既保存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风貌,又装扮得温馨时尚,散发出一股纯朴的德式小镇滋味,让游客留恋忘返。边走边聊,时行时停,看看两边古色古香的街景和见证历史的风情老建筑,随意逛逛时尚店铺,咪一口小酒,品一口咖啡,坐会儿街头长椅打量五彩行人,甚至躺在草地上打会儿盹,都会让你逃离都会的喧闹,抛弃心底的烦恼。自然,谁也不会去想什么多伦多时空里的日耳曼身影。但是,每年十月的德国十月啤酒节时是例外,Main街上满是身着老式德裔服饰的人在热舞狂欢,你不想也得想。复活节、维多利亚日、加拿大日、爵士音乐会、劳工节和万圣节也是宾客云集之时。婚礼秀,午夜疯狂和浪漫复古烛光圣诞游行等特色节目也不容错过。
老街中段的Bandstand是为庆祝千禧年而建,历史上曾经是养牛场,如今成为了街心小广场,常有音乐舞蹈自由表演,也是游客的小憩之处。边上的红砖塔楼是建于1900年的老兵纪念堂。商业老街的南端有一座木制的商业中心,驻扎了许多旅游品店和艺术家工作室,是Planning Mill的原址。该作坊曾是小镇的主要经济引擎。
再往南去,就是初建于1871年的渔人村火车站,这可是加拿大现存最老的火车站之一。其西侧相连的Stiver磨坊,也是小镇重要的历史记忆,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一直给小镇及周边居民农夫提供烧煤、种子和饲料,要知道当时这里还是农业社区,现在是农夫市场。如果时间富裕,务必要离开老街,走入各式民居隐藏着的小巷,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太好了”池塘

老街最有名气的人文景点应该是McKay Art Center,一座建于1840年代的维多利亚式样老屋。加拿大著名画派七人组成员Frederick Horsman Varley,从1957年开始就在这栋木屋里和主人夫妇一起居住,直至1969年去世。女主人Kathleen McKay是画家的好朋友,也是木屋建造者Andrew Eckhardt的曾孙女;Andrew的爸爸就是渔人村的第一个居民。在这里,Varley有自己的画室,还挂有自己的座右铭:Artist awake or be forever fallen。后来,McKay老太太把房子捐赠给了政府作为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展览馆。
毫无疑问,画家自然也成了小镇的骄傲。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Varley Art Gallery of Markham也设在这小镇,就在老街北端,有红砖外饰,虽为后现代风格,但是和周边环境和老房子非常协调。美术馆于1977年开放,面积近1.4万平方英尺,除了以Varley的油画水彩为主的馆藏珍品展外,还有当地,全国,乃至国际画家的临展。
美术馆后面有一片不大的水塘,叫Toogood Pond,翻译来就是“太好了池塘”。颇有小家碧玉之美,大大的池塘,翠树环绕。南端有小小的截流水坝,所形成的人工小瀑布,虽平常,却增加了野趣和动感。其下游蹦蹦跳跳的溪流,则弯弯曲曲汇合到Rouge水系主流。这里其实是个自然保护区,池塘北端就是密林湿地,湿地上支起的栈桥式木板步道,可谓是移步换景:水中横倒的枯木如一件件艺术品,过人的芦荻在微风掠过后的沙沙声如恋人的呢喃,还有不时飞过或栖息的鸟儿。
在这33公顷的公园里,地形高低起伏,有坡有谷,变化多端,沿着环形步道闲遛,似乎每个转角都有不同的视觉体验。我最喜欢的是站在截流水坝上的长桥,看着池塘会有天高云阔的感受,即使在阴雨时。临水的观景台,是瞭望野鸭飞翔的佳地,常让我有直沖云霄的念头。傍水的细沙滩,是狗狗们聚会的好地方。自然,孩子们在这时而水天一色,时而浓荫蔽日,外加花草鱼鸟的世界里,永远不会疲劳。大人们则会同意这是都市的桃花源,异口同声的说:太好了!Too good!也许这就是池塘名字的来历。
夏天是游客最多的季节,他们来钓鱼,散步,过爵士音乐节,也常在草地上摊开毯子野餐。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秋天:漫步在湖边,太阳透过树叶暖暖地抚摸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一片五彩斑斓。其实,这里适合一年四季。冬天,这里可以熘冰,因为整个池塘都冰冻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22:49:12 | 只看该作者
万锦市里的德国小镇(下)
发布 : 2013-12-17 08:29:42                  |  来源 : 加拿大都市报                           |  字体: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如果有人问,那批最早来到多伦多的德国人,离开German Mills后,到底去了哪里?其实并不远,只是往东北方向迁移了一点,即如今的万锦市境内。这些德国人,像播种一般散落,再生根发芽,成为万锦市一个个村镇的最早居民,不仅奠基了多个漂亮小镇,而且创造了社区的历史。

沿着7号公路往东,Village of Markham万锦村是一个地位与渔人村同等的老村落。有了万锦市, 中文称其为万锦村,似乎有点别扭。更别扭的是,还就在Markham万锦路上。这里的第一个居民,自然也是Berczy 从宾州而来的德国移民一员,叫 Joseph Reesor 。他于 1805 年购得 Hwy 7夹 Markham东北角的土地。这就是小村的肇始,小村因此最早叫 Reesorville ,到1825年才改为 Village of Markham 。Markham是上加拿大首任总督Simcoe为这块广阔原野取的地名,源自他的朋友,约克大主教 William Markham。后来为了纪念 Reesor ,命名了Markham 路东边的一条路为Reesor Road 。这路,穿行在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城市公园Rouge Park内:南部是充满山谷溪河,树草鸟兽的自然景色;北部则是漂亮的南安省乡野风光。
万锦市的万锦村
掐指算来, 万锦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非常幸运的是,小村的风貌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基本保留了历史的印迹。溜达在小村花团锦簇的老街上,大家可以逃避大都会一日,不仅可以欣赏古建筑的韵味,更可以感受旧时的那种慢悠悠无压力的生活。比如,沿街店铺的外装设,简单,鲜明,有趣味;教堂则给人一种心底的甯静;端坐街头,潜心临摹生活的艺术家总是绽放享受生活的微笑。如果恰巧是星期六,你可以逛逛农夫市场,感受一下憨厚淳朴农夫们慵懒的生活,随遇而安的心态;就是流览一下那些从自家地垄上采摘下的新鲜五彩的有机果蔬,也会有一种好心情;可不要不屑一顾那些街头乐队,这也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讲,这里比渔人村更淳朴,更有生活气息,而渔人村似乎有太多的旅游味。
到小镇,走走宽街窄巷,看看老宅新居是少不了的。镇里,老房子偏多,式样各异;屋前的大树,撑起片片浓荫,让人凉爽。非常喜欢。有一次,遇着 Doors Open ,我们还有幸登堂入室私宅,这平时可是铁将军把关,闲人莫入的噢。这就是 James Robinson House ,始建于 1879 年。 James 是 Markham Village 早期居民中的闻人。房子受意大利和哥特式建筑影响。老屋内外,根本看不出年份之久远。可惜内部不能拍照,也就无缘和大家分享了。 借开放日,还参观小镇上的万锦 Old Town Hall ,始建于 1879 年的 Old Markham High School ,落成于 1985 年的漂亮消防站 The Markham Village Fire Station ,以及设在建于 1885 年老房子里的Old Curiosity Tea Shop,其内部装饰仍保留着 1900 年代的风格。
最不能错过的是老火车站:有 140 多年的 The Markham Train Station ( 1871 )。这座车站曾?当地工商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现在还作为 GO Train车站。不过,如今看到的模样已是其 1910 年的风姿。在开放日,运行的是 Heritage Train 老式蒸汽火车,往来于 Unionville 和 Markham 两个老镇。你瞧,老火车工在等着你登车,去渔人村呢。
安家百年老屋
别急着上火车,得继续去万锦村北,Markham夹16街西北角有座Markham Museum万锦博物馆。这是一个类似于Black Creek Pioneer Village黑溪开拓者村的开放式公园化博物馆。在25英亩集合果园,花园和绿地的院落里,迁建了许多折射Markham历史和早期居民生活的老房子。这些原汁原貌的各式房子,串联起来,正好见证了万锦的成长,不华丽,不夸张,简朴,实在。外加身着旧时服饰的人们,或蹒跚在小道,或在内室复古的屋内做事,有趣地重现了一百多年前的民风民貌。孩子们,跑跑看看也非常乐意,非常高兴,远胜于在火柴盒式的水泥盖里。
The Nathan  Chapman & Elizabeth Lameraux House是优秀的摄政时代度假屋风格建筑,建于1832年,男主人的祖先是康山最早的居民之一;The James Maxwell Log House是由一根根原木搭起的,建于1850年,屋内是当时的生活场景布置;The Sawmill的主人是英国移民William Ratcliff,他于1846年到Markham定居,1851年在自家土地上利用红河水力开设了这座sawmill,祖孙相传,直到1970年代停用,但是,从1936年起,动力就改为柴油机了;The Christian K. Hoover House(1824)是典型的德国门诺教徒住宅,为木框架结构,简单实用结实;The Blacksmith Shop 建于1862,是标准的铁匠铺,内有铁匠表演;The Wilson Variety Hall(1875)这种前山墙木屋,是十九世纪典型的乡村杂货店建筑式样,非常优美。The Ward Building是一个陈列馆,内设古老马车等交通工具和设备展览,还有旧时旅馆店招等什物,由Ward三兄弟于1945年开始收藏,1984年捐赠给博物馆。陈列馆的前立面仿造了19世纪南安大略乡村马车厂的大门。
院子里的Locust Hill 老火车站,建于1887年,现存的是烧毁后于1936年重建的;1969年火车停驶后,老火车站作为古建,整体移入博物馆。火车站前停放着建造于1921年的加拿大太平铁路的The Acadia Train Car火车车厢。这车厢常用于加拿大联邦政府公务,如: Princess Margaret玛格丽特公主曾在1958年乘坐它作加东旅行; John Diefenbaker总理在1963年乘坐作竞选;Pierre Trudeau总理也曾常乘坐它出行。博物馆在1985年购得了这停用的车厢。
如果说博物馆的这些古董老屋总让人觉得离生活远了些的话,那么Markham Heritage Estates 的百年老宅居民区却充满了生机和情趣。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历史遗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遇到的有关发展与保护的问题。Markham Heritage Estates 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成功案例,在北美也算独特的解决方法。
在上世纪最后二十年,万锦政府为了既促进城市化,又保护好那些不可复原的历史遗?:先民们百年老宅,于1988年拿出自己拥有的这块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宅基地,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那些面临拆毁且具历史保留价值的老屋房主或买主,鼓励他们将老房子迁建来此继续居住。现在,小区已有30多栋式样各异的美丽住宅,大多数是维多利亚,爱德华或哥特式样,呈现出各种历史风貌,而且前院宽大,后院幽深,老干新枝,花红草绿。这些房子迁自约克区的很多著名古老社区,屋主多为社区早期居民,其中有一些还是Berczy 团队成员。可以说,这里犹如那些生态保护区,是人文遗迹的特殊避难所和保护地。
笔者是借开放日知道这个地方的。第一次到访时,正值建于1852年的The Udell-hamilton House整体搬运来,刚搁上地基,老屋内部正在复建中:楼板没完全铺好,楼梯栏杆没安好,一些老家具也散落着。不过爬上爬下蛮有趣的,不仅能入室私宅转转,也得以了解复建的过程。对了,Udell是1840年代活跃于这一地区的Markham Gang成员。参观的另一栋房子是The Ambrose Nobel House,建于1840年,为乔治时代风格。这是多年前迁建的,所以一切都以完美形象示人:室外修旧如旧,室内在保持原结构的原则下一如现代家居。写到这里,不觉感叹:真想卖座Berczy时代的百年老宅搬来闲居,让德国人的印记永远保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 www.MontrealChinese.com )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oogle.com, pub-6124804848059427,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GMT-4, 2025-4-5 14:39 , Processed in 0.0494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