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标题:
明年加国房贷拖欠率仍然上升 房主面临续签冲击
[打印本页]
作者:
cargo
时间:
2 小时前
标题:
明年加国房贷拖欠率仍然上升 房主面临续签冲击
明年加国房贷拖欠率仍然上升 房主面临续签冲击
0 G i0 T) O; J( J7 g
超级生活
* B4 H5 s3 H) V3 C( L+ V/ s
6 U% }. H, E4 L" A! h/ p7 b
9 h: S7 y* ~4 G* l) u
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 (CMHC) 今天(11月4日)在一份报告警告称,即使加拿大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加拿大房主仍面临抵押贷款续签冲击的风险。
7 {% ]4 }( o- K: |; Z% v" d, J1 }/ Z
" G3 @, F' m- p: G1 f% H" h& @
# ~" w! E. ?6 L
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 (CMHC) 周一表示,房屋抵押贷款拖欠率(mortgage delinquency rate,即拖欠抵押贷款的加拿大人比例)在 2024 年第二季度继续上升。
1 W$ V( x" \4 ^) a
u L% x$ K9 S. ~+ C5 B
6 F4 E$ c& p) H0 |! z
与上一季度相比,截至 7 月底,拖欠率仅上升了大约几千分二个百分点,约为 0.192%。这高于 2022 年创下的 0.14% 的历史最低水平,也高于 2023 年底的 0.17%。
: n% |1 X6 W0 C' m6 {& j
/ H( `( L- s+ Q: T+ A6 m
" }( Q& {9 s, Z% r1 T( @; G$ m+ q
2 Y/ w# |' X8 }0 F C
# ]4 U, ]7 z; \
但 CMHC 指出,抵押贷款拖欠率仍“远低于”2019 年疫情前的 0.28%。
% w! y/ _: {! s* a2 r" Z/ F
在加拿大人继续偿还抵押贷款的同时,有迹象表明其他信贷产品的压力正在增加,CMHC 警告说,这种压力可能会继续蔓延到房屋贷款。
: c( h" r# j0 a) G( A
6 H& v# R- {9 y. ]3 q+ P5 F
+ }6 t6 F& K- Q8 D
今年第二季度,汽车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从上一季度的 2.11% 上升至 2.42%。CMCH 表示,2024 年前六个月,信用卡和信用额度(lines of credit)的拖欠率也有所上升。
; f' S$ C/ o7 r" Q6 Q" v
- n& W* @! F! l- k% O' @' J e
. h% U1 t% k& U& r, ~
报告指出:“信用卡和汽车拖欠率可能是抵押贷款拖欠率的领先指标,因此这些模式表明抵押贷款拖欠率将持续上升至 2025 年。”
$ i; g! V# v5 p) h) |$ f
6 @8 N ` o- v4 W2 \7 _" x% o
1 ^( k/ g% Z6 o6 E2 w( i
0 b. D I$ o& }' Z% s
, F' m' `* |0 T$ g, X' A% g4 `$ x
$ D ?/ ^" f" O* z. X9 y7 |+ k. L
: Y {% _1 a% V3 [, l* T
尽管加拿大央行已开始降息周期,自 6 月以来已将其政策利率下调 1.25 个百分点,但 CMHC 警告称,未来一年内仍有超过100万加拿大房主准备续签抵押贷款,但风险仍然存在。
* d* j% W% ~% r( ^$ J0 H! z' `
4 a$ i1 i K8 s; \1 H( K
: J# r* l, @; J- j9 O' U# C
报告指出,2025 年计划续签的绝大多数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是在央行政策利率处于或低于 1% 时签下的。
/ c" q E6 i1 d5 U' j; U1 J
+ ]; E( k/ E$ c8 A
) A: l: D8 a" ^9 y! S* T' r
CMHC 表示,由于加拿大央行目前的政策利率为 3.75%,明年至少有 105 万房主将“以显著更高的利率”续签房贷。
- \- B9 `( B4 Y
0 B4 S4 q; E% ?: r% _" x7 v# S
8 b; V, m0 D' J+ k. Y) U+ _
与此同时,许多经济学家预计央行将继续下调基准利率至 2025 年。
0 e4 @# q+ `0 i- G b7 H
" o7 h! e' }+ X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montrealchines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