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生活在温哥华久了,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假象”,尽管很多都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如果把它们都聚拢起来,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都是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假情感
孟晚舟保释后,我也去她家门口做过节目,孟女士被中外记者堵截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是:1.为何你律师团和安保全请洋人不请华人?2.为何中国赚钱,加拿大买那么多豪宅?3.你丈夫和3个孩一直在加学习生活,为何不回中国?4.你大儿子为何在美读书而不在中国?5.你年龄正赶上计划生育,为何可生四个热不是一个?
孟女士一言不发,默默回到温哥华的豪宅后发文字到朋友圈:“以祖国为敖!"
海外也生活着不少“愤青”和“愤老”,他们非常热衷讨论“爱国话题”,总是表现出一种在常人看来比较夸张的情感。比如只要说中国不好就和别人急。平时,处处表现出中国最好,海外啥也不怎样。最近,中美贸易战,加拿大站在美国一边,这些人士认为加国没有“国品”,应该站在中国一边才对。还有C至于加国拘押孟女士,更有人认为这是冤案,要求加国立即放人。而对中国最近拘押两名加国公民,却有人连声叫好。
移民前在上海从事法律工作的FRANK认为,有些人居住在加拿大总把自己当外人。
假把式。
温哥华华人社区这个江湖实在是鱼龙混杂,很多不学无术的人冒充各路“专业人士”。其中以假经纪、假理财专家、假移民顾问为最多,当然还有一些假主厨、假电脑专家、假水电工、假书法家、假古董鉴赏家、假手机高手等。
江苏刘女士说,她的苹果手机运用程序出了点故障,有人给它推荐了一位手机高手,此人称,温哥华多家修理手机的商店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叫他来修理,他平时就在家中接单。手机交给他后,一直没有下文,后来取手机的时候,原来的问题没解决,连机器都开不起来了。手机高手说,这是厂家的问题。折腾了半天最后只能拿到专业的商店去修了。
假成功。
成功的标准本来可以量化,但是,一些并无具体业绩的移民却常常喜欢带着他们在加拿大的“成功”作衣锦还乡状。
来自福建厦门的陈先生就在列治文三号路一个商场内开了食品摊档,另外,他太太注册了一家基本没有业营业额的网店,却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大陆某地政府机构在温哥华的招商引资活动,陈先生更是在老家做了励志性质的演讲。
有一位“民间思想理论家”,自称创立了一些能够发现宇宙规律的学说,举办了演讲报告会,其学说究竟有无价值不得而知。
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位张姓移民,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中英文良好本来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喜欢吃百家饭,也就是喜欢给其他新移民“解决各种问题”,不管移民、留学、保险、创业、福利、安居、保姆,他都能解决。
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称,此人其实就是掮客,二手掌柜,拿点“差价”而已。不过,这位张姓人士后来回大陆,俨然是位温哥华“百事通”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当地那些有意移民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有资料显示,多位在温哥华多年并无实际生意的人士,却常常以温哥华成功“企业家”的身份,随加国三级政府的官员或者侨界访问团,回大陆参加各种访问或者商业活动。
假融入
不会英文装会英文,不懂西方规矩硬要鹦鹉学舌,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一大堆。一些移民在温哥华居住了几年,就养成了讲话夹英语单词的“毛病”,久而久之,一句话中至少要带一个以上单词,尽管所带单词大都都是英语1-3级,并无多少“技术”含量,一般也不会引起别人理解的错误,但是,如果带着这个“特征”回大陆,必然引起别人的好奇。
上海籍的孙女士称,回大陆时候,不少街坊邻居都说自己是“假洋鬼子”,开头还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讲话中夹了些“单词”。再回去的时候设法将这个习惯做了调整了,但还是不够彻底。
有资深社区观察人士指,新移民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后,会有很多变化。一些人把融入当做十分外化的表象。明明自身英语一般交流有问题,却常常喜欢讲话时候夹着单词。另外,只是要求别人说话声音要小、做事要遵守规则、最好要多参加公益活动但他们对自己却很宽松。他们把这些当做一种融入,其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假名头。
很多移民出国前都有比较好的学习背景以及职业基础,另有一些投资移民在老家都是商界精英,由于海外经商环境不太适合那些并无海外学习和职业背景的人士,于是,一些人就搞了不少空壳公司,还有一些人组成了不少社会团体,然后,全部印在了名片上,给人一种“成功人士”的假象。
曾见到一张比较夸张的名片,上面密密麻麻印着这位“社区活动家”十多个各种“名头”,计有:全球、北美3个,加拿大开头的4个,温哥华打头的5个。
温哥华最常见的就是自封的各种“家”,唱过两首歌就是“歌唱家”,唱过几年“两首歌”就是著名歌唱家。以此类推,在行业中稍微资深一些的都被称作“家”。有观察人士称,这本身并无太多问题,这只是一种带有“自恋”的称谓,更多带有一种激励和自我赞美的意思。
但是,有观察人士称,有些专业人士明明不是大陆“国家一级演员”不是大陆的“博士”或者“教授”,却以这种称谓在公开场合介绍给他人,这就非常不够严肃,而这类人士在温哥华并不少见。
假人脉
在温哥华有些人自称“路路通”,搞得自己很“著名”的样子,无论三级政府、中国的使领馆,乃至大陆的各种关系,他无一不熟悉,说起来都是如数家珍。这类人员频频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将其和各路名人拍摄的照片四处渲染,以此证明自己的人脉广泛。
还有个著名侨领,父亲在大陆去世,竟然还要加国政要发唁电。
其实,在温哥华呆久了就会发现,一般民众和市长、省长乃至总理拍摄合影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和三级政府的人员进行些互动也非常容易,没有太多“人脉”过度解读的必要。而且,这种“人脉”,并没有办法给他人带来太多的“实惠”,毕竟加国的国情就是如此。
假穷人
温哥华聚集了来自各国的“富豪”移民,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的华人移民。但这些年华人聚集区“住豪宅报低收入”的状况频频见诸报端。大量“假穷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最近审理结束的侨领诉媒体人案,BC最高法院法官在判决文中认定,温哥华的一位住豪宅的富豪侨领拿了低收入的家庭才有的牛奶金。
有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浙江籍人士透露,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多位他熟悉的来自大陆的投资移民,在登陆后的前几年,都申请过“牛奶金”,他说,他知道至少还有好几位一直到现在还在“领取”。这位人士称,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政府管控能力的不足,要求每个新移民都模范自觉遵守各种规定,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
假单身
温哥华生活着一批假单身人士。不少中年男女因为种种原因,婚姻关系依旧存在,却实际上一直以单身的身份出现,频频更换男女朋友,让自己的感情生活一直处在“丰富和生动”的状态。
来自青岛的丽莎女士今年已经年近50岁,因为和前夫的财产分割问题,导致离婚无法离婚快十年了,但在很多的眼中,她一直是位单身人士,她对外也是这么介绍,因为长相俏丽,这些年谈了一些中外朋友,但都处了一段时间就分手了。
另有来自江苏的麦克也基本是这种情况。他和太太事实分居已经超过七八年,但是,因为双方父母都健在,按照他们当时的约定,为了父母和孩子,暂时不离婚。麦克的孩子在美国读书,他的太太回流后就再也没过来居住,即便看孩子,也和麦克没有互动。这些年麦克也结交了几个女朋友,但是,都没办给别人“说法”。
比较个别的例子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社区人士,明明自己老婆孩子都在温哥华,却打着“单身”的名义和一些大龄青年谈恋爱,及至最后真相败露,给对方造成很大的精神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