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深度剖析:中国留学生林俊的死亡之谜?(组图) |
2012-08-11 环球华报 |
2012年5月底,一向安宁、恬静、和谐的加拿大名城蒙特利尔爆出一件震惊全球的新闻:一位来自中国武汉的留学生被人谋杀、分尸、虐尸。2012年5月25日,一段发布在加拿大的一个血腥视频网站上的视频显展示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分尸、虐尸过程,昏暗的室内灯光下,一个一丝不挂的年轻男子躺在床上,面部被蒙住,身材略显苗条,手脚被绳子捆绑,仿佛昏昏欲睡,似醒非醒,其间略有抬头巡视和翻身蹬脚,但又倒头睡去。此时画面剪辑到一个穿着连帽衣的男子用冰锥反复刺入裸男身体,之后就是分尸、切肉、虐尸的过程。 ·林俊与马尼奥塔究竟如何相识?·马尼奥塔杀人分尸动机之犯罪心理剖析·为何林俊死后拥有无数粉丝?·十余位中国移民谈心理孤独和网络社交·性取向是否与道德相关?西门菲沙大学(SFU)博士生应《环球华报》之邀首次深度解析一场史无前例的惨案和其背后的社会问题 林俊之死、大众传播和社会影响力 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保守党总部收到一个包裹,内是一只人脚。同一天渥太华警方在一邮局中发现一个寄往自由党总部的包裹,内有一只断掌。两包裹均发自蒙特利尔。蒙特利尔一公寓楼下垃圾箱处则发现一箱子,内有一副男性躯干,无头无四肢。受害者很快被警方证实为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生林俊,犯罪嫌疑人是自称是成人色情片演员的卢卡·罗科·马尼奥塔。2012年6月5日,又有一只断脚和断手被寄往温哥华的两家学校,经DNA检测证明属于林俊。7月4日,警方证实林俊的头部在蒙特利尔一公园内被找到。此事引起全球的震惊和广泛关注,成为国际各大媒体着重报道的热点。警方调查案件进展的每一步都成为媒体追踪和大众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林俊无论在加拿大还是在中国已然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生前的一切,包括成长经历、求学经历、旅行经历、兴趣爱好、社交婚恋,都成为无数网民关注的热点;他生前留下的新浪微博,吸引了上万网民,至今仍有无数网友访问和留言;他的父母后来也成为妇孺皆知的名人,出现在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CBC电视节目上。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杀人案件不胜枚举,而分尸甚至食尸案件也时有耳闻,中国留学生海外遇害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在林俊遇害前一年,加拿大约克大学中国女生柳乾莫名其妙死亡,至今嫌犯尚无定罪,此事基本被人淡忘;而林俊遇害前后,美国迈阿密和马里兰先后发生食人脸和吃人内脏器官的恐怖凶案,不久也从媒体的显著位置上销声匿迹。但是唯独大众对林俊的关注度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2012年7月26日林俊的葬礼,那之后媒体和网民似乎在偃旗息鼓,但是可以预见到随着2013年3月马尼奥塔受审,一个个谜底也许会被揭开,传播领域会又掀起一次关注的热潮。 林俊遇害事件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度?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是案件本身独具的一些骇人听闻而且超出常人想像的成分,包括分尸、虐尸、食尸、发布视频、邮寄残肢给政党总部和学校等一系列极其凶残、变态之举。第二是凶手和受害者的性向、各自的背景和二人之间关系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好奇:一个是自称为色情电影演员的加拿大本地白人青年,一个是来自中国的大龄本科留学生,媒体又曾声称二人是恋人关系。第三是受害者亲友、雇主、老师与同学对其生前的追忆和描述,给人们留下一个单纯、善良、孝顺、礼貌、敬业的美好的印象,从而更加促使人们对逝者遇难的无比惋惜与同情。第四是案件至今有诸多不解之谜,在中加很多网络论坛上引起网民的猜测,包括二人如何相遇,马尼奥塔作案动机何在、视频开始被捆绑的裸男究竟是不是林俊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通过大众传播手段迅速传遍全世界。由于大众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马尼奥塔很快在德国柏林一家网吧被发现并俘获;也是由于大众传播的渗透,网友逐渐挖掘出一个个本不为人所知的真相,包括嫌凶和受害者各自经历中的很多细节,向我们勾勒出两个人的全貌。更有很多中国移民因为包括此案在内的一些中国留学生海外遇害事件开始质疑北美社会的安全程度。由于林俊遇害事件涉及到诸多领域的问题,包括移民心理问题、种族问题、少数性取向问题、华人海外安全问题等等,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恶性的刑事案件,而成为一个包括多元视角的社会话题。好山好水好寂寞:移民的孤独至今林俊遇害事件给网民留下的最大的不解之谜就是林俊与马尼奥塔是如何认识的。像马尼奥塔这样极为变态的杀人狂是极其罕见的,而偏偏被林俊碰上了。人们在愤怒、惋惜和遗憾之余,又不免要联想到这样背景如此悬殊的两个人究竟如何能够相识,而林俊又如何来到马尼奥塔的家中。需要留意的是,蒙特利尔警方最初就取走了林俊的电脑,并证实二人有过网络上的交流,并且互相交换过照片,因此出现了二人是约会的“恋人”的那个说法。但是随着林俊生前好友和父母的质疑和反对,之后警方和媒体再也没有提及“恋人”之说,并就二人关系保持缄默。笔者认为林俊与马尼奥塔在有关交友的网站上相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笔者在温哥华地区的有关中国移民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单身或分居的30岁 —40岁的男女移民中,有85%以上曾在网络上征友,男性多于女性,最常用的网站就是craigslist。这个年龄层次的移民多数具有本科或硕士学历,英语程度较高,网络运用和操作能力也较强。林俊恰巧属于这个范畴,更何况由于他的同性性取向属于极少数族群,相比常规社交方式,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性更大。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很多调查对象表示移民生活最难忍受的就是异国他乡的孤独寂寞,不仅有精神上的,也有肉体上的:他们不仅仅需要结识新的中国朋友,融入移民群体,扩大社交圈,更期待结识加拿大当地的朋友,了解加拿大文化,融入主流社会,当然也有不少人渴望得到爱情,或者寻找性伴侣。 关于移民的孤独寂寞,一位被调查对象如是说:“‘好山好水好寂寞’,这是典型的加拿大的生活,这里人少地多,面积比中国大,人口仅3000万,也就是北京加天津两个城市的人口,正因为人少很多地方还处于原始的未开发状态。我们中国人来了,本身口语没有欧美移民的好,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再加上中国人大多喜欢扎堆、热闹,不像西方人都是各过各的,所以我认识的中国人中大多数都耐不住寂寞,一定要出去找人的,更何况这边没有什么事业可言,有钱的烧钱,没钱的打工,不像国内你可能忙工作、忙生意,一旦充实了就不会觉得孤单,当人事业没有什么前景,每天混日子的时候,恐怕就需要一份情感上的寄托了,谁会天天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呢?想想国内灯红酒绿的生活,这边还不憋死了?”所谓“文如其人”,笔者要补充的是“文”也随“心”转。根据人的内心情绪变化,借同样的事物可以抒发出不同的情感:同是一片碧海蓝天,有人可以看到幸福和美好,有的人则感受出寂寥和萧条。从林俊的微博内容来看,很多图文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虽然他生活在他向往的以多元文化著称的自由开放的大都会蒙特利尔,但是作为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和大龄本科学生,在便利店做小时工,和他在国内高级白领生活对比,难免会有绝大多数移民都有的孤独和怅惘。首先他的新浪微博贴出的图片绝大多数都看不到他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情景,而是他个人展示身材、面容的图片居多,此外还有他的宠物猫图片、蒙特利尔风景图片等等,可以看出作为新来一两年的移民,他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交往圈,而海外结识的中国朋友和国内的老同学、老朋友相比,多半都是萍水相逢。其次,林俊微博的图文虽然简约,但时不时会流露出喜悦和寂寞交加的复杂心态,比如2012年4月1日上传的一张蒙特利尔街头图片,天空蔚蓝、空气透明、街道整洁,石砌的欧式建筑肃穆庄严,但是除了街边停着的屈指可数的几辆轿车,只看见一个行人低头走过。他配以的文字只有短短几个:“人生要怎样过?”2012年4月22日,他上传了一张空无一人的地铁列车内部的图片,配以的文字是“午夜食人列车”。在另外一个帖子中他对周围的同学年龄都比他小很多而表示郁闷。 作为在大城市武汉和北京生活习惯的了人,有着高收入的白领工作,购置了自己的公寓,能够上学费昂贵的法语联盟,还能缴纳价格不菲的移民代理和申请费用,有朝一日移民到了外国某城市,首先面临着外语关的突破,即便有再高的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那种心理落差带来的困惑多少还是有的。不要说中国移民,即便是加拿大本国移民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一个曾经从加拿大西部省份阿尔伯达移民到蒙特利尔的白人采访对象莱恩说:“我初次到蒙特利尔,虽然很喜欢那座城市,人也比较友好,但是要是找个像样的工作的话必须要会法语,而我法语又不灵光,还得重新学,政府给钱。后来我还是放弃了,因为那里的法语到了巴黎又用不上了。”莱恩后来从蒙特利尔又迁到了温哥华。 “寂寥时总有风月情浓。”“利比多”可以转化为人创造与成就的动力,而事业上的失意又会带来对于“利比多”的放纵。人类这种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但是把握尺度有宽有严,有的人选择频繁网聊或者冒险约会,有的人则会沉溺在酒精、毒品和性乱之中寻找能弥补现实中失落感的虚幻的乌托邦。在笔者的对于加拿大移民的社会调查中,此类现象并非少见。一位采访对象是来自广东的技术移民,在国内已经做到了银行部门经理,来到加拿大某大城市曾经在西餐厅里打工,由于餐厅生意春夏进入淡季而被裁掉,待在家中,每天在网上求职。虽然有多次面试经历,但是因为口语不好,面试有很多问题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但是他引以为豪的是拥有很多“鬼佬”朋友,基本都是网上相识的。讲起网友的故事,他极其兴奋,对每个人相貌、性格、职业、家中陈设描述起来绘声绘色,而问及未来事业上的计划,他则片言只语,称:“什么天之骄子?这里天上掉块砖头下来,一多半都是天之骄子。印巴、伊朗的医生开出租车,中国的博士硕士赌场发牌,一点不罕见,但是都乐不思蜀,还要什么事业呢?倒是生活上开心是最重要的。”他的价值观和林俊如出一辙——当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问学生们未来的目标的时候,只有林俊回答说他最大的目标是找到真爱。论事业,他从武汉大学毕业以后经过打拼在北京站住了脚跟,拥有高收入白领工作,能够单打独斗靠自己个人力量购置了自己温馨的公寓,申请移民也有不少花费,如果追求“事业”,他就不会那么向往蒙特利尔了,更不会在30多岁的时候重新攻读本科。把事业放下的人,自然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情感上,那么一旦形单影只、茕茕孑立,每夜都要饱受寂寞的煎熬,因此如果动了网络交友的念头,也再正常不过。 跨种族的交往,离中国人遥远吗? 很多网友探讨的一个不解之谜就是马尼奥塔和林俊如何交集的。马宣称白人至上,歧视并仇视华人,是个不欢迎华人移民的种族主义者;而林俊在他的微博和亲友回忆中没有留下和外国人交往或对跨种族交往表示特别兴趣的记录。这样两个人能够相识相遇,也决非偶然,毫无疑问,毕竟二人有一大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属于性取向极少数族群。中国移民来到西方国家,可以选择永远处在华人圈中,只与华人交往甚至婚恋,但是也有人会乐意尝试与其他族裔人士尤其是西人交往,这些人往往抱有这样的心态:第一,他们感觉自己到了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西人的朋友甚至恋人或配偶,则不能够算作融入主流社会,永远有一种边缘化带来的二等公民的自卑心态;第二,他们中很多有过与中国人失败的婚姻恋爱经历,再加上国内媒体对西人的正面宣传的影响,对西人充满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所以愿意尝试一下西人;第三,他们对其他族裔的文化、习俗、心理和生理特征颇为好奇,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促使他们要尝试跨种族的交往。那么,他们的机会多么?跨种族交往有危险吗?西人对华人有种族歧视吗? 跨种族婚恋的社会调查表明,其他族裔也对亚洲人抱有理想化的心态,尤其是西方男子对于亚洲女人的向往和迷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亚洲女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留有的刻板印象就是温柔、顺从、被动,对男人依赖心重。在笔者采访对象中,英语程度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女性更有可能会尝试与西人约会,也不乏外族的追求者。一个来自上海的35岁女士在craigslist上打出征友广告,数天内有30多位西人回复,很快便有了约会,但六次约会后因为 “无话可谈”而不了了之。另一位四川女士,也是35岁,在craigslist上登出征友广告,一星期内收到118封电子邮件,三分之二是白人,其他三分之一包括中东人、拉丁人和亚裔,年龄大多在25-50岁之间,不乏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笔者调查中的一位被采访者蒋宇佳是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SFU)教育系女博士生,就多元文化城市的跨文化、跨种族婚恋现象她说:“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像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这样多元文化并存的大城市,人们比单一种族地方的人们更容易接受跨文化、跨种族的婚恋,机会更多,观念也更开放。像温哥华,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有,白人会用筷子的不在少数,对东方文化司空见惯,那么在选择约会对象的时候与异族发生接触的可能性也是较高的。” 蒋宇佳 2010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LGBT(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社群中,选择跨种族交往的比例更高。接受采访的对象中有一个北京男士杨先生情况和林俊非常类似,他也是1978年出生,也为办理门槛较低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移民在法语联盟学习过法语。他自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西人,他们中不乏有只愿意和亚洲人交往的年轻人,甚至为此“疯狂”,尤其在温哥华这样的非常多元化的城市。从这一点上看,林俊和马尼奥塔相识也并不奇怪,蒙特利尔是一个十分包容多元文化的大都市,马尼奥塔成长的多伦多也是华人众多的大城市,跨种族的交往非常普遍,机会也很多,大街上的异族鸳鸯比比皆是,人们也不以为奇。马所宣称的“白人至上”是用口号来引起关注,弥补内心的不安,并不代表他在性交往中彻底地排斥亚裔,更何况他和亚裔拍摄过色情电影,说明他是不拒绝,不反感的。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尝试跨种族交往的中国移民往往在海外对其他中国人抱有谨慎、防范态度,但是对西人则因为怀有超出现实的理想化的期待而放松警惕,这种现象一部分是因为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西方影视剧灌输的刻板印象,那就是西方男人都被塑造为英俊潇洒、高大威猛、浪漫体贴、待人有礼的(相反,亚裔男子多为形象猥琐、身体羸弱,缺少男子性征的中性人物),西方女人性感妩媚、开放豁达、热情似火(亚裔女子则多为性奴、妓女的角色);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国内有关国人与西人公民素质、个人修养对比的话语加深了有的人对于同胞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和对西人更加理想化的心态,所以造成对于个体的差异和人性的普遍性的忽略。正是因为西方人所受到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和中国人相比有更多的基本社交礼仪、公共道德的内容,论公民素质,从整体上看的确要胜出中国公民一筹,但是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恰恰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把一些由教育、风尚和法律共同作用下的基本的礼仪和公德当作作为个体的西人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当你不熟悉他们的语言,不精通他们的文化,也没有与他们朝夕相处,你无法体会到人性的本质相通之处远远大于我们的差异。 被采访者严先生说:“老外面子上都客客气气的,如果交往不深,你很难了解他有什么缺点。”另一个采访对象说:“的确,这里公交车上抢座的比国内少,餐厅里大声喧哗的也比国内少,不排队的也比国内少,但是不等于每个人都是大圣人。”还有一个采访对象在瑞典、美国、加拿大都生活过,她说:“虽然欧美人整体上显得文明一些,但是这并不等于就没有坏人,有的白人也很坏,有的白人貌似单纯,其实他心理琢磨什么你一点不知道。”一个80年代留学奥地利,后来又转辗到德国的采访对象则说:“我们中国人总说老外如何单纯,其实老外看中国人还觉得中国人很简单,我就经常听到欧洲人议论那些华侨说,‘瞧,这些中国人简单得就像机器人,就知道辛苦工作赚钱!’” 对跨种族交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对于一个种族的迷恋是愚蠢的,人与人个体的差异大于种族之间的表面上的差异,而表面的差异之下掩藏的是相通的人性本质。也许是因为放松了警惕,或者被马尼奥塔干净清秀的外表所蒙蔽,更为单纯善良的林俊恐怕进了食人魔、变态狂的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误入虎穴,大祸临头。还有一个采访对象说,倘若林俊对陌生的异族网友抱有谨慎交往的态度的话,也许不会轻易在深夜去马尼奥塔的家,更不会在去之前没有跟任何朋友提及此事。温哥华一个经常会网友的女士张某在采访中说:“我每次晚上去约会都会给我的室友交待一下,告诉她我去什么地方了,可能回来晚一些,也可能晚上不回来了,我会一直开着手机,以防万一。”张女士之所以留个谨慎态度,主要是因为她约会的西人大多数特立独行,父母或去世,或离异,兄弟姐妹关系疏远,没有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家庭,她认为这样的人往往人格不够健全,可能会有偏激之举。 自恋,悲剧的开始 一位美国女学者在来信中分析说,马尼奥塔之所以会如此变态的惊世之举,和他的高度自恋的心理密切相关。他是一个不断地需要别人注意的自恋狂,太看重自己,以至于缺失对他人的同情。笔者分析,自恋情结是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同性恋人群中自恋倾向较高,虽然也有个体差异存在,而自恋情结会带来由于背叛、轻视和缺少足够关注而造成的恼怒,发展成为极端行为即有可能会演绎成暴力伤害。马尼奥塔的超级自恋不言而喻——在一次同志真人秀的试镜中当面试者对他瘦弱的身材表示不甚满意的时候,马宣称所有人都认为他“帅得惊人(devastatingly good-looking)”。他仅仅参加过寥寥几部鲜为人所知的超低成本色情片的“演出”,便声称自己是“色情明星”。在另一个视频中,他模仿《本能》中女主角的神态,叼着烟卷,喷云吐雾,不可一世地和他的“粉丝”致意。他渴望成名至极,不管是美名还是臭名,只要能引起关注,只要他的大名能被人所知,他都不在乎。太关注自己的知名度,势必会丧失良知和道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被关注的公众人物为了出名不惜去制造绯闻、脱衣卖肉,倘不能流芳百世,也要臭名远扬。 马尼奥塔 一个采访对象说,他在年轻时候特别想成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起初还走正规渠道,参加影视剧的试镜,后来看到总是没有机遇,便萌生出国拍摄色情电影的念头,然后写成自传,在港台出版,制造轰动效应,等到有知名度了,再“从良”。事实是,还没有实现第一个目标,人已经过了不惑之年,20多岁时候的出名的欲望淡化了很多。但是回顾过去,他说他十分理解马尼奥塔的表现欲、成名欲,是高度自恋使他迷失了方向,家庭关系的淡漠和不正常得状态,又没有伦理道德上的制约和牵系。 命理学家朱清海 列治文命理学家命理学家朱清海先生的说法很有意思。他不知道二人的八字,只知道六字,凭六字起卦,便可看出马尼奥塔是个十分异常的人。朱先生说,林俊相当自恋,但是还是正常的,但是马尼奥塔的自恋就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当一个高度自恋的人遇到另一个有自恋情结的人,敏感与脆弱导致他在互动中很容易受到伤害,极度的恼怒演变成暴力也并不奇怪。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清楚马尼奥塔的具体的杀人动机,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与高度自恋的马接触的林俊,虽然善良单纯,但是他的自恋恐怕会招致马多余的敏感。林在微博上张贴了大量展示个人身材的半裸或者全裸的图片,他穿的紧身背心、鲜艳的内裤,还有有关健身的留言,都表明他是一个很在乎身材的人。他的大量脸部特写,也表明他对自己的长相十分自信。他的自恋程度是处于正常范畴之内的,生活中这样的自恋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身材相貌都姣好的人是有资本寻找网友的,也不在意交换照片,这和一个“好儿子”、“好学生”、“好员工”的多重身份并不冲突——各方面都很好,也不等于就没有或不应该有网络间的私密生活。这些都无可厚非,倘若说他有何错,那就是对于网络上陌生人的过度信任。在笔者采访对象中,很多人都表示第一次或第二次会见网友就有可能去网友家中,因为他们太相信加拿大的治安状况了。一个加拿大白人采访对象说,去酒吧、夜总会等场所千万要注意,他的一个朋友的饮料里被人放了一种叫GHB的迷奸药,所以很容易乖乖地送上去被人诱奸,清醒后方才后悔不迭。他说,加拿大社会整体上是安全的,犯罪率很低,但是谁赶上了,那个犯罪率就成了100%了。 被采访对象杨先生各方面情况和林俊类似,他分析说:“林俊长得好,身材好,也到处展示,恐怕这才是引起马尼奥塔杀心并分尸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一个人好看,身材也好,变态狂才会有兴致去分尸;而如果一个人既不好看身材也很差,他怎么会有杀人、分尸、奸尸的雅兴呢?”杨先生的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我们的确为马尼奥塔的分尸并邮寄尸块的动机产生迷惑。从犯罪学角度来看,分尸通常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藏匿尸体的方便,二是极度的仇恨和愤怒。显然,马尼奥塔既没有去藏匿所有尸块,也看不出他和林有什么深仇大恨。因此,他的动机只能从他变态的自恋情结上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正常自恋程度的人不幸遇到了一个自恋达到变态程度的人。自恋达到极致,便会缺失对于别人的同情,为引起社会和媒体关注,物色猎物,下手残忍,分尸虐尸,以之为乐,自己浑然不知是如何惨无人性。 网民的关注与道德的反思 林俊遇害之后,中国领事馆和加拿大各界人士给予关怀和积极的帮助,康考迪亚大学建立了林俊家庭基金和林俊奖学金,当地社区和个人为林俊父母提供住处,国内不同城市的网民自发举办追思会。2012年7月21日,林俊追悼会在蒙特利尔一家华人教堂举办。26日,蒙特利尔举行佛教与基督教仪式相结合的葬礼,再度悼念惨遭杀害并分尸的林俊。媒体报道称罗德里格斯神父(Henry Rodriguez)在这场结合佛教诵经的基督教葬礼中表示,林俊“是可爱的儿子,认真工作、真诚的乖巧年轻人”,“是他家人的骄傲和开心果”。林俊的母亲也皈依基督教,并从对马尼奥塔的愤恨转为同情。 加拿大 51网 林俊丧礼之后网络上的悼念热潮一直不退。截止到2012年8月6日,林俊的新浪微博拥有“粉丝”24973人,他的最后一个留言“一直想拥有一个”,有 85888个回复,在笔者访问之时,最后一个评论发布在16分钟之前。而林俊的脸书追悼页直到笔者8月6日访问之时依然有加拿大的“粉丝”用法语留言。曾经有媒体报道林俊热衷网上寻找性伴侣,并有中国网民将悲剧归罪于他的性取向和交友不慎等等,并有讽刺谩骂的不当之举,如“搞基把命搞没了”,随着一系列追思悼念活动,这些不和谐的声音都逐渐销声匿迹。一个恶性的杀人分尸案件不可避免地将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隐秘世界曝光,然而在网友和媒体热议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又重新审视有关性向和私生活的非道德化的争论,并寻求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温哥华一个采访对象说:“甭管人家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林俊在生活中是个好儿子,好哥们,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工作上是个好员工,怎么能指责同性恋就是不道德的呢?道德和不道德与性取向有什么关系?”另一个采访对象说:“网上找朋友也好,找炮友也好,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人的本能驱使,和道德没有什么关联,只不过老天爷太狠心,让林俊碰上了一个食人魔。” 对于受害者的性向和性隐私,中国网友不乏指责,而西方网友更显宽容。加拿大凯思通学院院长方先生就东西方性道德观念的差别如是说:“昨天我们几家人一起观看了一年一度的同志自豪大游行,好几位家长说,与其等自己孩子变成GAY,不如让他们早婚早育。这说明中国人传统观念就是一定要传宗接代,否则人生就不完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方先生认为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不传宗接代就是不道德的,这一点和西方人观念不同。方先生还指出:“连续观看了几年自豪大游行,观念保守的中国人越来越对性取向少数族群包容和理解,他们有他们的生活,很多社会问题来自于主流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和排斥,把人的性向和道德等同起来。”的确,在对性问题越开化的社会反而性犯罪越低,比如最早把色情业非罪化的丹麦,在那之后强奸案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同理,方先生认为发生在同性恋人群中的一些自杀和他杀案件都是因为社会不够包容,视他们为怪物、另类、耻辱,以至于他们的情感生活永远处于偷偷摸摸的状态。正如林俊遇害一样,他跟马尼奥塔网络相识和交往,二人交换照片,居然几乎没有任何朋友知情;而对于林的性取向,除了他的私交小圈子,他的雇主、同学也鲜有人所知。方先生认为,假如社会对于性向少数族群的宽容和对主流人群的宽容一样,大家和谐共处,没有歧视和冷眼旁观,那么类似的悲剧会更少发生。命理学家朱清海先生则说,社会越发展,人类的欲望就越膨胀,内心就越空虚,心理就越疯狂,以后类似马尼奥塔杀人分尸的事件会越来越多;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清静不乱,十分重要。 凯思通学院院长方先生 一个惊世骇俗的杀人分尸案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话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没有哪里是天堂,也没有哪里是地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愿逝者安息,愿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 |
留加女生被害有新说 陶琳可能被熟人杀害 | |
本报综合消息 多伦多警方近日在约克大学公开介绍了中国女留学生陶琳被害案的最新调查进展。警方认为,本案凶手与陶琳相识。 警察局凶杀案调查科长克拉克表示,在综合分析了多方面因素后,警方确信,凶手和陶琳在案发之前就相识,作案手段为有预谋的伏击杀人。目前警方已把调查的重点集中到约克大学校园内,要求校方提供近来忽然大量缺课的学生情况。 警方透露,陶琳自1999年抵达多伦多以来,在当地交际圈很小,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内向型中国女孩,到目前为止,警方找到的陶琳熟人、朋友均为华裔。一位自称姓余的女生表示,自己曾在去年8到10月间与陶琳一起在英语班学习,当时陶琳给她的感觉是非常文静,很少与他人交流。奇怪的是,在那段时间内,陶琳缺课率将近50%。 不少人反映,陶琳在遇害前数日显得情绪不佳,有很多反常行为。警方透露,陶琳是在2月10日晚间8时许遇害的,此前,她刚刚离开一所驾校,当天的课程是在8点钟左右结束的。据报道,陶琳自今年1月2日在该驾校登记入学,到案发的当天正好学完驾驶理论课。一位不愿暴露身份的人士透露,陶琳在报名的时候就显得情绪不高。这位人士还透露,陶琳在最后一次学习期间,教练发现其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决定终止教学,提前送她回家。种种迹象表明,陶琳遇害前心事重重。 |
我国一女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遇害 喉咙被割(图) | |
陶琳 约克大学 据此间媒体报道,来自中国武汉的女留学生陶琳1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附近遇害身亡。陶琳生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自来中国武汉。被害时离她二十岁生日只有三天。陶琳一九九九年赴加拿大留学,是约克大学英语进修学院全日制学生,去年十二月结束语言课程。 多伦多警方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十日晚八点零六分,陶琳在回家途中经过学校附 警方称,陶琳同凶手进行了激烈搏斗。警方认为凶手行凶后迅速徒步向北逃跑,因此怀疑其就住在附近的居民区中。警方在现场发现了陶琳的钱包,但没有说明钱包内钱物是否被盗。据悉,陶琳生前与同为留学生的男友在附近同居,在加拿大没有亲属。警方形容,其男友在案发后“心情极度沮丧”。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侨务领事周立民11日下午前往警察局总部了解情况,表示将尽快通知陶琳在中国的亲属,并协助家属前来加拿大处理后事。 近年来,位于多伦多市郊的约克大学周边治安一直不好。去年12月27日和今年2月1日,有两名女子分别遭到一持刀男性袭击,不过这两人都幸运逃脱死神的魔掌。目前,多伦多警方正调查陶琳遇害是否与这两起案件有关。 成立于1959年3月26日的约克大学有3万多名本科学生,4000多名研究生,还有2200名外国留学生。此外,学校还有1.27万名非学位学生。一位中国留学生透露,该校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超过了1000人。该大学发言人说,陶琳目前并没有在学校注册。(人民网记者 高轶军) |
中国女留学生赵巍被害命案始末:从学生恩怨到中加关系 |
中国女留学生赵巍生前照片。 数年前发生在加拿大的一桩命案,当时仅21岁的中国女留学生赵巍被害,此案至今仍未有了结,原本简单的刑事案件,也最终牵扯到加中双边司法合作、甚至加中关系的层面。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本拿比的女尸 2002年10月11日,1名叫做李昂的18岁中国男留学生向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北本拿比警署报案,称其女友赵巍于前一日22点出门购物时,在从Kensington Avenue和Hastings Street交界处的商店返回途中失踪。20日,有人在Mission的斯特夫湖畔发现一具疑似赵巍、弃置于旅行箱中的女尸。后来证实,死者正是赵巍。 赵巍当时在大温哥华地区的高贵林学院补习英语,留学已一年多,她于2001年7月31日抵加,次年2月结识在西门菲沙大学读书的李昂,7月,于李昂在Sherlock 街1300号同居,据华裔房东钱太太称,出租屋为别墅地下室的一室一厅,单独厨卫,最初租客为李昂,后来加入李昂的表哥张瀚,赵巍是最后入住的,张瀚住在厅里,而李昂与赵巍则在唯一的卧室同榻而居。赵巍失踪后李昂表现十分活跃,他对媒体称,赵巍出门购物时自己曾问“要不要陪”,并声泪俱下地表示“追悔”,由于其表现得与警方十分合作,18日警方发言人曾公开宣布“可以排除李昂的作案可能”。 21日,加拿大皇家骑警开始对赵巍住处进行搜查取证,但直到22日仍不能确认是赵巍本人,而此时原本表现活跃的李昂突然变得反常,多次打电话给此前采访他的中文媒体,指责对方“干扰生活”,并在几天内办妥了退学手续。 23日上午,警方宣布确认死者的确是赵巍,死因为谋杀,而最大嫌疑人是“赵巍身边、熟悉赵巍的人”,李昂和张瀚迅速为各媒体锁定,在警方发布会上有媒体问及,警方答“二人都在监控中”,但拒绝提供李昂、张瀚下落。 就在此时,一间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李昂在当天下午搭乘班机,从温哥华国际机场堂皇离境,返回北京去了。当晚23点CTV电视台播出了这则惊人消息,并援引警方的说法称,警方也不清楚李昂在哪里。 事后透露出来的情况更惊人:由于李昂已被列入重要监控对象,其资料早已输入电脑网络,因此他在机场被皇家骑警截获,但两位经办警官经2小时谈话后居然认为此人“无害”,无理由留置,将李昂一路护送出关登机。 10月24日,加拿大警方才通过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向赵巍家属通报了情况,此时距赵巍遇害已逾10天,此前(18日)他们曾非正式通知赵巍家人赵巍“可能失踪”。 11月30日,张瀚自行前往警署协助调查,并在12月2日以“协助谋杀”的罪名被拘捕,加拿大皇家骑警随即宣布李昂是谋杀案主嫌,而张瀚涉嫌帮助藏尸,据传播出的消息称,赵巍是被扼死后弃尸湖畔的。加拿大警方并宣布“掌握李昂在北京住处”,表示将要求中国警方协助。 12月13日,张瀚以9万加币担保假释,前往卡尔加里朋友家居住;此后案件审理先是一拖再拖,继而一波三折,一直拖到2004年6月10日,卑诗省最高法院仅仅经过14天审议,就裁定警方“取证有误”,在张瀚自己早先已承认罪行并指认李昂是凶手的情况下,宣布张瀚“无罪释放”,张瀚此后获准继续在加拿大留学。 而主要嫌犯李昂,于2003年2月在北京落网,但当中国警方要求加拿大警方提供犯罪证据时,加方却拒绝提供,并要求中方引渡李昂赴加拿大受审。因涉嫌犯罪地点不在国内,且无证据,中国警方随后不得不释放了李昂。 此时必须提到重要的一方——赵巍家人。 2002年11月,赵巍家人在一些华人社团资助下赴加料理女儿后事,但他们听从了一些华界领袖的劝告,采取“低调”,即回避媒体、不主动要求会见加方有关人员,希望以此便利案件审理,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2003年12月,等待一年的他们致函加拿大警方,呼吁“早日还女儿以公道”;次年4月,他们再次致函有关方面,希望在中国审判李昂,但均无回音;2007年清明节,他们致函加拿大司法部,对案件久拖不决、嫌犯逍遥法外表示不满,并表明了自己的痛悼之情,但司法部并未给予任何回音,并对媒体的追问表示“无可奉告”;2008年1月,赵巍亲属的又一封致加拿大司法部的信函同样石沉大海。 万般无奈下赵巍父母于2008年4月求助于加拿大卑诗省华裔女议员关慧贞,后者对此表示同情,并和省议员范和富一起与加拿大司法部、多元文化部和警方交涉,同样不得要领。9月,在赵巍家人的请求下,关慧贞为赵巍父母等3人提供担保,安排他们于10月6日抵加“讨公道”,一行3人的全部费用均由两位议员、社区组织Care Society和慈济基金会承担。 赵巍父母抵加之后 9月底当得知赵巍父母即将来访后,加多元文化部长肯尼曾表示“高度关注”。关慧贞等议员召开新闻会表示,皇家骑警首席督察宾尼、公安部长戴国卫和外交部长艾民信已同意会见赵巍家人。 10月8日,赵巍家人与宾尼会面;次日下午,他们见到了戴国卫和肯尼,随后一些媒体报道,宾尼等人表示“将在近期派员与中国警方合作”、“愿将证据交给中方由中方审理嫌犯”,加上戴国卫等人终于允见,一时间乐观情绪洋溢。 但引人注目的是,赵巍家人始终不表乐观。 早在成行前,他们就公开表示“不抱太大希望”;10月7日他们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列举加拿大方面“6大失误”,赵巍父亲赵子生斥责加法律“保护罪犯”;在会晤3位加方高级官员后他们又公开声称对会晤结果“很不满意”,并坚决要求见到“说话能管用的人”——外交部长艾民信和司法部长倪可森。 然而司法部长倪可森迄今一直保持奇怪的缄默,而艾民信一度表示愿意会面,并安排在戴国卫、肯尼会见次日,但就在赵家动身赴戴国卫等人之约半途,艾民信办公室却用电话通知取消会谈。由于身体等原因,赵家全体缺席了11日举行的第二次发布会,他们将滞留到21日,是否有机会会见艾民信和倪可森,目前很难断定。 为何出现扯皮 这桩看似普通的刑事案件何以扯皮至此? 首先,加拿大警方在处理中多次失误:最初判断出现偏差、在发现重大疑点并以控制嫌犯行踪后居然轻易放嫌犯出境、调查取样和预审中草率行事,结果被律师抓住把柄,让本已初步招认的另一嫌犯张瀚轻易脱身……这一系列的失误导致加拿大司法方面失去了案件的主导权,也让案件本身变得国际化、复杂化。 其次,在和中国警方的合作中,掺入了政治因素。 中加双方迄今未签署双边引渡条约,但在重大刑事案件方面进行个案合作,各国间早有成例,原本并非难事。但加拿大国会一些议员认为,案件在加拿大发生,如果将犯罪证据移交中国,由中国审判,则有失加拿大主权和尊严,并在国会极力阻挠这种合作;另一些政客和民间团体则声称,中国至今仍保留死刑,如果任由案件在中国审理,李昂很可能被处死,这将是“对李昂人权的粗暴践踏”,因此同样大造舆论,坚决反对移交证据,反倒极力鼓动加方向中国施压,逼迫中方向加引渡李昂。 前已述及,两国并无引渡条约,且赖昌星等大批中国贪官、经济罪犯藏匿加国,加方迄今在遣返等工作方面拖沓、消极,引渡李昂长期无进展。当时的加自由党政府在一些政客的鼓动下,采用了总理会晤达赖等极端手段施压,结果令事态更难解决。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加中关系趋冷,赵巍案件自然更加难有进展。 此次一度被媒体欢呼的“进展”,实质是毫无进展:正如省新民主党议员、促成此次赵巍亲属来加的关慧珍所指出的,联邦公安部和多元文化部一直将此案迟迟不决的责任推诿给卑诗省、司法部和外交部,而后者则以“中国未作出不判死刑承诺”等借口长期态度消极,直到9月中下旬还以“主权尊严”为由,坚持嫌犯必须从中国引渡来加审理,并拒绝向中方提供嫌犯资料。皇家骑警、公安部和多元文化部此前同样对赵家态度冷漠,这次的做法是一个进步,但他们并非问题的症结,就像他们自己说的,皇家骑警几年来一直在和中国警方“讨论”,他们“不反对”向中国警方提交证据,“不反对”嫌犯在中国受审,但这些“不反对”,在过去换来的却是不作为。 问题很明显,这些“不反对”受到加司法部和外交部政策的制约,后者的意愿才是问题的关键,6年的扯皮,症结正在乎此。此次许多中国媒体仅仅注意到骑警的表态,却无法看出话中之话——宾特所言“交证据”、“愿由中国审理”的前提是“只要本国司法部同意”,而戴国卫、肯尼在会谈中反复强调的,也是自己仅是“协调部门”,真正负责的只能是司法部长和外交部长。 然而大家看到的是,司法部长倪可森迄不露面,外交部长艾民信欲言又止,从他们最新流露出的立场看,和近几年加司法部、外交部对此案的立场并无本质区别。 不仅如此,10月14日就是大选日,不论结果如何,内阁都将在近期发生剧变,此时即使有所承诺,也会随着政权的更替变作一张轻飘飘的废纸。 10月10日,赵巍已遇害6年,有关嫌犯至今仍在扯皮中逍遥法外,无法得到应有的制裁。不管任何原因、理由,这种状况都是无法接受的。但愿有关方面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推动此事的解决,如此间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不要让赵家老人们再白跑一趟”。 |
留加女生被害有新说 陶琳可能被熟人杀害 | |
本报综合消息 多伦多警方近日在约克大学公开介绍了中国女留学生陶琳被害案的最新调查进展。警方认为,本案凶手与陶琳相识。 警察局凶杀案调查科长克拉克表示,在综合分析了多方面因素后,警方确信,凶手和陶琳在案发之前就相识,作案手段为有预谋的伏击杀人。目前警方已把调查的重点集中到约克大学校园内,要求校方提供近来忽然大量缺课的学生情况。 警方透露,陶琳自1999年抵达多伦多以来,在当地交际圈很小,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内向型中国女孩,到目前为止,警方找到的陶琳熟人、朋友均为华裔。一位自称姓余的女生表示,自己曾在去年8到10月间与陶琳一起在英语班学习,当时陶琳给她的感觉是非常文静,很少与他人交流。奇怪的是,在那段时间内,陶琳缺课率将近50%。 不少人反映,陶琳在遇害前数日显得情绪不佳,有很多反常行为。警方透露,陶琳是在2月10日晚间8时许遇害的,此前,她刚刚离开一所驾校,当天的课程是在8点钟左右结束的。据报道,陶琳自今年1月2日在该驾校登记入学,到案发的当天正好学完驾驶理论课。一位不愿暴露身份的人士透露,陶琳在报名的时候就显得情绪不高。这位人士还透露,陶琳在最后一次学习期间,教练发现其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决定终止教学,提前送她回家。种种迹象表明,陶琳遇害前心事重重。 |
我国一女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遇害 喉咙被割(图) | |
陶琳 约克大学 据此间媒体报道,来自中国武汉的女留学生陶琳1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附近遇害身亡。陶琳生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自来中国武汉。被害时离她二十岁生日只有三天。陶琳一九九九年赴加拿大留学,是约克大学英语进修学院全日制学生,去年十二月结束语言课程。 多伦多警方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十日晚八点零六分,陶琳在回家途中经过学校附 警方称,陶琳同凶手进行了激烈搏斗。警方认为凶手行凶后迅速徒步向北逃跑,因此怀疑其就住在附近的居民区中。警方在现场发现了陶琳的钱包,但没有说明钱包内钱物是否被盗。据悉,陶琳生前与同为留学生的男友在附近同居,在加拿大没有亲属。警方形容,其男友在案发后“心情极度沮丧”。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侨务领事周立民11日下午前往警察局总部了解情况,表示将尽快通知陶琳在中国的亲属,并协助家属前来加拿大处理后事。 近年来,位于多伦多市郊的约克大学周边治安一直不好。去年12月27日和今年2月1日,有两名女子分别遭到一持刀男性袭击,不过这两人都幸运逃脱死神的魔掌。目前,多伦多警方正调查陶琳遇害是否与这两起案件有关。 成立于1959年3月26日的约克大学有3万多名本科学生,4000多名研究生,还有2200名外国留学生。此外,学校还有1.27万名非学位学生。一位中国留学生透露,该校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超过了1000人。该大学发言人说,陶琳目前并没有在学校注册。(人民网记者 高轶军) |
柳乾是在加拿大断送年轻生命的中国留学生 赵巍也是一名在加拿大断送年轻生命的中国留学生 |
发布 : 2012-07-23 | 来源 : 星岛日报 | |
综合报道 去年多市约克大学中国女留学生柳乾(Qian Liu),在寓所与身在中国的男友进行视像通话期间,被一名闯入的白人男子杀害,事件震惊华人社会。到今年5月,今年再发生协和大学中国留学生林俊惨被杀害和肢解的案件,令人忧虑加国治安恶化,特别是身在中国的家长,透过互联网得悉这类新闻之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忧虑在加国求学的子女是否安全,加上多个讨论区都对事件议论纷纷,有人留言质疑:「加拿大对我们来说是否仍然安全?」家长看了之后,不安的情绪难免升温。 林俊母亲言论惹恐慌 日前林俊母亲接受CBC访问时,坦言怀疑加拿大是不是一个安全的国家,她说:「我们依然相信这里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但这宗凶残的罪案是在加拿大发生。这件事令我重新审视,究竟加拿大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走在街上,每个人看上去都好像(疑凶)马格诺达,我活在恐惧之中。」林太这番话对原已坐立不安的中国家长而言,无疑是火上加油。 在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就读的22岁留学生Sean Li表示,他是从父母那里得知林俊被杀的案件,身在北京的父母致电告知他之余,还吩咐他小心,不要接近人群,一毕业就马上回国。Sean Li坦言父母非常担心他在多市的人身安全。Sean Li的同学Zi Pan本来打算转到多市的约克大学继续学业,但身在河北省的父母反对,着他投考小镇大学,如布洛克(Brock)或滑铁卢(Waterloo)。Zi Pan表示,选择赴笈加拿大,是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一个和平安全的国家,但接连发生的命案已令父母对加国的印象从正面变为负面。由于中国实施一孩政策,家长都非常着紧唯一的后代。 一孩政策 父母紧张 加拿大大学申请中心经理April Wang称,案件发生之后,曾有多名家长向她查询过加国的治安,不过暂时尚未有家长改变主意,不让子女到加国升学。April Wang表示:「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家长,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比较多,国家的一孩政策令他们变得紧张兮兮。」 自中国经济于1990年代开始起飞后,愈来愈多家长将子女送到外国留学,加拿大因为罪案率低、教育水准高,以及学费较美国便宜而大受欢迎。根据加国当局的数字显示,申请学生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数目,在2001年至2010年急升近三倍。而由于中国留学生多数会由中学读到大学,而不像拉丁美洲或其他亚洲地区的学生只读短期课程,因此对加国院校来说是亟欲争取的对象。 资料来源:星报 |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montrealchines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