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了牛劲收购尼克松 中海油亏了血本 |
2013-12-16 11:49:09 [0条评论,查看/发表评论] |
大概一年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 Ltd.)成功收购尼克松NEXEN,中国方面称赞双赢,认为这是一场双方获利的双赢合作。今天回顾一年来这项1千6百50亿元交易的发展,不少石油业观察家发现只算是有得有失,成败参半,甚至可以说:中国投资加拿大石油能源的蜜月期,己成过去。 首先是成本过高的问题 不计成本的巨额投资,只求进入加拿大这个能源福地,同意作出绑手绑脚的承诺,到头来,可能得不偿失,损害到公司原本的的财政表现。跟国际合并收购不同,例如一般大型并购,都会出现策略大改变、管理层更新改组、非核心业务出售等举措,但中海油全资拥有和控制的尼克松公司却运作和人手似乎原封不动,因为中海油公司答允加拿大政府多项收购条件:北美洲的总部留在卡加里(Calgary),对加拿大的油沙田(Oil Sands)作出更大的长期投资;在多伦多証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而过去一年,也落实一连串的许诺。 但尼克松面对油田的困难却未完全解决,例如问题重重的长湖(Long Lake)经过5年的投产,仍未能做到每天7万2千桶沥青(Bitumen)的生产量,也未有迹象可以达标。公司又不减少加拿大员工的职位,加上卡加里高层职员高昂薪津,难免令中国石油北美洲的新任主管也颇有微词,担忧当时只顾投资、轻视回本是否明智?中石化海外高层对外发言的字里行间,便隐晦流露这个讯息 : 投资规模固然重要,利润规模更加重要 (Scale is important, profit scale is more so.)。 2013年11月20日一则石油新闻,便是明証:中石化北美分公司董事长冯志强,宣布中石化拟出售加拿大西部2001年才购入的蒙特尼(Montney)和廸韦奈(Duvernay) 页岩气田(shale gas field) 50% 股权,目的便是分摊成本(to spread costs)。而且,对中国国有能源企业来说,出售海外资产十分罕见,当中可能看到中国能源企业,己愈来愈注重回报率,意味着开始看重投资收益思维上的转变,甚至可以解读为海外扩张战略的重要调整。 其次是资产和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挑战 尼克松面对的问题,不单来自加拿大卡加里高薪的管理层未有蜕变而重生,也未能从全球均有资产而又充满企业精神的加国公司,变得被联邦官员私下形容得似一头驯服的、被牵着走的宠物,固步自封之外,更要面对美国方面,由于对中国官企文化的疑虑,而刻意筑起隔开卡加里和美国的一面墙:美国方面主导了某些严谨的沟通方式和有关沟通内容,只能局限于若干营运策略和财务报告。 子公司只有65个僱员来自中海油母公司,最近加入一位由控股公司委任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前加国中央银行经济师和现任满地可银行财务部的副主席Kevin Lynch,期望可以帮助子公司和母公司联成一体。尼克松全球大约有3200名僱员,其中约一半在加拿大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正是重大难题,它不像其他重大能源集团的合并,例如 Chevron 和 Gulf, Exxon 和 Mobil, BP 和 Amoco等个案,可以进行大规模合理化的的瘦身节约,改善效率。因为联邦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松的条件之一,要求公司保留目前的行政管理队伍和员工。想要兼顾保存队伍,而又同时做到改善尼克松的管理效率,以及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真的谈何容易。 最后是产品价格捉模不定 石油业目前面对的背景是沥青价格的下降和油管输送争议的双重打击。美国国家能源局预测北美油价冬季会节减于30至40美元之间,加拿大的天然气同时承受美国市场的压力,亚省的价格,也会停留在低位。 无忧资讯 中国进军加拿大能源市场的前景,如果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石油公司(Petro-China)三者一年来的经验,结合尼克松的收购个案来反思,已经开始进入审慎乐观的阶段,不会再冒进和被胜利冲昏头脑,虽然付出了代价,但还未达至买家懊悔(Buyer’s Remorse)的遗憾,但痛定思痛,停停步,再向前,便在所难免了。(作者:文世昌) |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montrealchines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