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1 c' }7 a, p7 x, R 对于金日成排除异己的做法,北京和莫斯科本来是表示过不同意见的。8月2日,苏共中央又通过使馆向劳动党传达了进一步的看法,希望金日成在检讨朝鲜党的一些错误做法时应表现得主动一些。6 z& {( d% V; k8 o+ Q
+ \! k! M9 ]& O# _" t& k. h; l7 Z
8月初金日成回国,崔庸健立即出卖了延安派干部,向金日成全面报告了国内的危急情况。金日成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金日成、南日、朴正爱等人频繁与苏联使馆接触,一再表示完全接受莫斯科的批评,同时指责反对派人物已经形成了“反党集团”,他们的宗派和分裂活动将破坏党的威信和地位,造成危险局面。另一方面,金日成等人又找一些有不满情绪的干部谈话,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分化瓦解反对派队伍。如说服金奉放弃了撤换干部的主张,迫使朴义采取了中立立场,派遣金承化去莫斯科学习等。此外,还使用警察手段监视反对派干部,对他们的司机、保姆进行审问,并急召出访的内务相方学世回国布置防范措施等。- K' t. F1 H' x; @3 V) J
, i5 T& @$ q7 X' n- U8 j 经过一番努力,金日成取得了主动权。在8月21-23日召开的常委会议上,虽有一些不同意见发表,但最后的结论是: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犯错误的主要是许哥而和朴昌玉等人,对此“中央常务委员会将采取措施来予以清除”;根据目前调查的材料,没有理由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撤换。& x( n' `; _- [6 Y4 O
& [2 q N, a# \# d2 j& \& P- r 8月28日,常委会议通过了金日成将在中央全会上做的报告草案。在报告结尾处,金日成提出党内“存在着派别和宗派活动残余”,号召全党加强警惕并与之斗争。 y4 ^5 j) C6 E# Q. [& ]/ a- A0 J. }3 _' @- K4 ~ 八月危机:“延安派”出逃中国 " d3 h4 s- o; u8 Q/ V ) U7 R! I" |7 W! g% I 8月30-31日,朝鲜劳动党召开了中央全会。金日成按照预定程序首先做了常委会一致通过的报告,随后的两个发言均是表示同意的赞美之词。第三个发言的是延安派干部、贸易相尹公钦,他以“愤怒的揭发式语调”批评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尹的发言被多次打断,并淹没在一片反对声中,崔庸健甚至站起来大骂,会场一度陷入混乱。崔昌益起身想发言,为尹公钦辩护,但没有得到讲话机会。, t# r, a+ F1 a
7 C$ F; g) ?5 Q 面对如此局面,休会的时候,内阁副首相尹公钦、职业总同盟(总工会)主席徐辉、文化部副相金刚、建材局长李弼奎等人商议后,感觉形势不对,便悄悄离开会场,潜往中国。 $ {2 ^0 o" E2 j' F. G0 Q 9 Y1 n8 Q9 g( M. } 在以后的会议中,除崔昌益、朴昌玉表示赞同尹公钦的意见,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指责这种“反革命和反党”言论,并对上述几人的“错误”或“罪行”展开了猛烈抨击,崔昌益被说成是反党集团的首领和思想家。5 u. J6 `! ~3 W& D u
9 X5 v. T1 D5 Y) t 第二天的会议作出决议:由于“从事反党活动”,开除尹公钦、徐辉、李弼奎和金刚四人的党籍,撤销他们的一切职务,同时解除崔昌益中央常委的职务,解除朴昌玉内阁副首相和中央委员的职务,上述问题均移交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审查。不久,朴昌玉被迫到东海岸一个小型锯木厂去当厂长,而崔昌益则被任命去负责一个养猪场的工作。3 i v- I% _4 P- Z* u R' a3 N
8 _, J3 |. {; X p Y& x( q) p 苏联态度的转变,促使金日成对在此前受到打压的莫斯科派干部采取了怀柔政策,将斗争的主要矛头转而指向延安派。 ! ?1 Q: `. @" l5 g 2 u# G5 I* f. K2 U6 N3 Y! J: U 9月14日下午,朴正爱召集从苏联返回的朝鲜干部开会,出席者约100人(占全部莫斯科派干部的2/3)。会议的目的就是宣布中央将改变对来自苏联的朝鲜族干部的态度,并为他们平反。6 k7 g* M- V6 D5 l/ \# H
2 b" V9 Q4 }3 p% j8 W' A. O: f. k 从金日成等人向苏联报告的情况看,与八月“反党”事件有牵连的,主要是延安派干部,不仅被看成是“分裂”和“宗派”活动主谋的崔昌益和徐辉,就连反对派中的最高层干部、党内元老(“老头子”)金奉,都是陆续从中国回来的。据说,金日成曾讲过这样的话:参与政变阴谋的人都属于延安派。因此,金日成才会改变对莫斯科派的态度,目的是集中力量对付来自北京的压力。. l; d8 `* N9 p E% e0 v# R0 C
6 }/ J2 S% p X( Y( o; U 化解危机,中苏代表团入朝 7 \6 w% t2 u. }) B" ]) {! H4 | J( ?1 m: G& A5 u
9月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与苏共代表团商谈处理朝鲜问题。米高扬建议中苏两党共同派人去平壤,了解情况。毛泽东则对朝鲜许多同志无辜被捕、开除、撤职的做法极为不满,并直接指出,金日成还是搞斯大林那一套,一句反对的话都听不得,谁反对就杀谁。 ! C0 x. t: E# d, i) C6 S& N7 `0 i+ Y; f3 O
与米高扬“了解情况”的建议不同,毛泽东提出,中苏两党派人去平壤的目的,就是“劝他们团结”,“收回成命”,恢复反对派的党籍和职务。“我们要对金日成说,我们不是打倒你,而是要帮助你,但是你必须改正错误。”毛泽东说,“我们也要劝那些被整的人采取和解态度,劝双方和解。”具体方法是召开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中苏代表都参加;会议要作出决议,而且要公开发表。- k! v, P2 l! R- B: T ~0 o
) {1 d6 q1 [. ^9 G. _. z
毛泽东还对米高扬说,金日成对我们有情绪,不听中国的,这次主要靠你们了。米高扬没有明确表示意见,只说去谈谈看。毛泽东认为,这次去就要解决问题,但米高扬推说国内还有事情,不能过多停留。 / J3 I+ L" `) z/ P6 }9 r 8 P- e: b+ M% s) j( i4 _ 接着,中共领导人又与朝鲜代表团会谈。毛泽东一开始就指出,朝鲜在经济政策和干部政策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并通知他们,中苏两党决定派代表团次日早上去平壤,要崔庸健也一同回去,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你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要破坏你们”。 ' a" c; k4 n, @& I* `( k \& F) P; a N) a1 [
毛还说,对于朝鲜劳动党的做法,过去就有意见,例如朝鲜战争,开始就提醒过金日成不应该打,后来又警告他敌人可能从后方登陆。彭德怀和李克农甚至质问:朝鲜战争到底是谁发动的?是美帝国主义发动的还是你们发动的? 0 U/ N( O4 ~' u2 Z+ |3 `1 B* b) a4 m& a# ~0 o$ h% s5 ?" W
会谈中,中共领导人对朝鲜劳动党的批评非常严厉,指责他们在干部问题上敌我不分,犯了“路线错误”,“党内充满恐怖情绪”。毛最后说,我们可以叫跑到中国来的同志回去,但回去后一定要恢复他们的党籍和职务,把问题拿到党的会议上冷静地加以解决。显然,中共的态度比苏共更加强硬和明确。不过,除了要求金日成纠正错误外,中共并没有进一步的企图。0 j J; _7 \+ L0 [" @
) X9 F% |7 R ]9 H. D 米高扬和彭德怀等人到达平壤后,首先找金日成单独谈话,经过两次深谈,金日成原则上接受了中苏两党的意见。9月22日召开的劳动党中央全会作出决议,承认八月会议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同意恢复崔昌益和朴昌玉的职务,恢复出逃中国者的党籍。 $ F; j% o' a6 }) u : \$ Q, h0 p6 g6 x1 F2 G5 V% q3 I 米高扬回到中国后表示任务已经完成,但毛泽东指出:“问题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中苏代表团离开平壤以后,金日成不仅没有执行与米高扬、彭德怀达成的协议—在媒体公布九月全会决议(只在党内传达并在报纸上发了一个简短消息),反而继续对有不同意见的干部进行迫害,以至又有一些人逃到了中国。此外,关于释放朴一禹的协议迟迟没有结果,答应恢复尹公钦等人家属粮食供应的诺言也一直没有履行。尽管中国一再表示对于是否执行这些协议的结果非常关心,但朝鲜方面一直虚与委蛇,拖延不办,将中朝关系拖入冰点。